两种力量、一个动机和四类物种

    剔除政治环境和产业政策,决定未来媒体发展方向的两种力量是资本和公民。

    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资本仍然是驱动媒体业的首要力量,而令资本兴致勃勃的,是如何形成“新垄断”。

    垄断的新机会在“到达”和“呈现”环节。新技术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信息表现的形式,突破了大机器复制的限制,“到达”环节的成本大大降低,并与“呈现”环节融为一体。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Coase)发现,当更多的交易由一个企业家来组织时,交易似乎将倾向于既有不同的种类也有不同的位置。当企业扩大时,效率则可能趋于下降。另一方面,倾向于使生产要素结合得更紧,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或降低空间组织成本的技术变革都将导致企业规模扩大。86因此,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对各个行业,尤其对媒体业,都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扩大规模,加深垄断。

    “新垄断”的特点是不再具有基于人为定义而形成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甚至不再追求人为定义的“客观”立场。

    带有强烈精英主义色彩的“定义”是工业化媒体的灵魂。所有美国人都知道哪些人会激赏《纽约时报》社论,而哪些人会支持《华盛顿邮报》的观点。而“新垄断”则致力于以技术的价值中性隐去“定义”。

    于是,新闻不再是媒体“发现”的、媒体告诉我的,而是受众“发现”的、受众告诉媒体的。在“新垄断”的市场中,记者、编辑持证上岗的生产者准入制度会成为市场中额外的交易费用,在采访编辑流程的顶层设计中一名对出版有最终决定权的主编会成为额外之额外。

    互联网,尤其是手持移动终端的普及,集中分销的新渠道与新平台应运而生。比如,在中国人手机上出现的《今日头条》。2012年8月上线的《今日头条》亮出口号:你关心的才是新闻。这款聚合应用,通过用户的阅读行为、社交行为、地理位置等找到其新闻偏好,并不断更新、学习。用户社交行为发生后5秒钟计算出用户的偏好;用户每次行为后10秒钟更新用户模型。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告诉我,他不是新闻专业出身,没在任何媒体工作过。就这样,一个理科毕业生单纯用计算机算法重构了内容分销,一个没有主编和编辑部的技术团队一年半内拿下了7000万用户数,每天的活跃用户近1000万,每月的活跃用户累计达3000万,成为中国人手机上主要的新闻客户端。

    随着个人掌握完整的内容生产能力,公民再一次成为媒体业的主导力量。这一力量导致了媒体市场的“个体私有化”。上一次公民(限于男性)站在舞台中央,还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和古希腊。而此公民已非彼公民。

    有观点认为,让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个人在市场上报告他“发现”的新闻,或者给其他人“发现”的新闻下“定义”,如同把次级贷款发放给还贷能力严重存疑的购房者。正是后者,导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崩盘和金融危机,以及全球经济衰退。

    但我以为,所有关于公民还没有准备好进行新闻生产的观点,无不类似于一个多世纪以前,有关女性没有参与政治的能力,或者更早些,有关有色人种不像白人精英那样有资格享受民主和自由的观点。自1893年新西兰首次给予女性投票权后,一百多年间,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各国政治和国际外交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领袖人物。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也已经选出了第一个非洲裔元首。

    新闻生产需要受过基本教育的个人、适当训练和大量实践,需要遵守一系列操守标准的组织或共同体,需要具备进行大规模传播和交易能力的平台。这些均可在开放的互联网市场中获得,不需要继续依赖一个封闭的养殖系统。

    公民积极介入媒体业,将会带来整个市场的“个体私有化”,更会彻底改变人们了解世界、参与社会、介入政治的固有心理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

    决定未来媒体组织形态和经营模式的,是一个动机——“脱媒”,即去除人的中介,转向技术中介。无论对商业或非商业的传播主体均是如此。

    商业的传播主体指那些将传播作为获取商业利益手段的传播主体。

    在工业化媒体时代,有利益诉求的主体,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通过工业化媒体这个中介达到自己的目标。广告主是最典型的代表。进入移动互联网普及阶段,即使资源十分有限的利益主体,如微小企业广告主,也有条件自创媒体,为自己代言。

    未来企业会逐步“脱媒”,把从自身组织发出的一切信息,不论官方微博还是微信公众号,不论首席执行官的社交空间还是工程师的博客,都视为自营媒体的一部分。未来大型企业会整合品牌、广告和市场,设置首席媒体官或首席内容官,管理其自营媒体。

    皮尤公民与新闻研究中心2007年调查显示,对大型企业持基本信任者在美国人中的比例与信任新闻媒体的比例相等。显然,处在信用通货膨胀的风暴中心,工业化媒体受到的影响远大于其他企业,其附着于主编本位的信用值降低的幅度更大。当受众(消费者)对两者的信任趋于同一水平,在工业化媒体上进行传播便不再能增加企业的信誉了。

    这是一个转折点。

    广告业和公关业正攥紧留给工业化媒体的最后预算,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

    未来将不再有单向传播意义上的广告,因为所有嵌入其他媒体的企业发布信息也都是媒体,都是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双向信息联结,都是企业信息输出与输入的控制回路。

    非商业的传播主体指那些持非商业动机和立场的传播主体。

    认为对公共领域负有责任,或希望通过传播介入政治治理和公民社会的个人、组织和机构,都有动机创办、运营独立媒体。政府、党派和非营利组织也都会站在各自立场,深度投入到新媒体的探索与实验中。

    上述两种力量和一个动机决定了未来媒体的四个基本物种。

    第一个基本物种,是依托于开放的大流量平台的新媒体。在互联网上,带有社交元素的任何流量足够大的平台,包括狭义的社交应用、新闻聚合、游戏、电子商务、众筹工具等,都是这一物种的营养基。最多信息产品的生产、供应、交易和消费都将在由这些产品集成的一个基础市场上进行。

    理论上,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媒体,其信息组织和传播方式随着注意力和反馈的波动、变化而随时更新、重组,而其成立的条件,应该是低成本的大规模注意力资源聚集地和开放的数据集散地,带有社交元素的互联网大流量平台正是这样的超级市场。

    在狭义的社交应用上发布信息、生产内容,轻松且低成本,如同动物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即便是并非为社交而建立的应用,也会因引入社交功能而变成可以孕育新媒体的平台。搜索引擎和各种形态的内容分销渠道都会进入这一市场。

    在大流量平台的新媒体模式中,新媒体不必保持企业的有机形态,而可以按原材料和需求两者的变化,因应注意力波动,随时组织,投入生产。对于这类按项目集结的新闻、内容生产,基于社交的市场组织形式——众筹、众包正在提供一系列创新模板。

    这一模式的新媒体没有,也不需要自有数据库,它们通过放弃对知识产权的独占、交易和用益物权87,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动员力。

    第二个基本物种,是商业或非商业的利益主体自建自营的媒体。它拥有独立的数据库,而把整个互联网当作渠道和舞台。

    第三个基本物种,是生存于垂直的利益市场中,仍然保持高能耗的专业化的新媒体。区别于工业化媒体,这类仍以相对“传统”方式作业的新媒体不再仅仅是“发现”那些未与主干网络连线的信息,更多是“认证”始终在线的信息:降噪、过滤、优化、增信。它们是未来严格意义上的新闻专业机构。

    资本集中,资源集中,这些专业新媒体将在垂直细分、专业化程度高的内容市场里,继续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经验与智慧。但是,这样的新媒体模式能耗很高,必须保持极小的规模,才不致重蹈工业化媒体和传统编辑体制的高成本、产能过剩的覆辙。

    虽然在极小规模下保留了部分“传统”的生产流程和组织结构,专业新媒体难以复制工业化媒体时代的大规模广告收入,却能以高价格出售产品与服务。在针对特殊受众群体(投资者或企业)的细分市场里,这类物种可以活得很好。

    第四个基本物种,是复兴的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