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熊
在近10年的光景中,最能挑动中国一般老百姓生意神经的兴许莫过于股票了。它能使你赚钱又赔钱,使你兴奋又痛苦,无论赢家输家都承认一点:够刺激!而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谁都知道股票交易之中还有“牛”和“熊”,人们摆弄着“牛市”、“熊市”、“牛气冲天”、“熊劲当道”等词汇,用它们来描绘股票市场的兴衰,甚至经济的成败。人们相信,“牛”是兴旺的标志,“熊”是衰落的表现。
洋人也说“牛”和“熊”。早在两百多年前的欧洲股票市场上,“牛市”、“熊市”之类的词儿已是行话了。可“牛”和“熊”在洋人的眼里,并不意味着兴旺或衰落;相反,它们意味着“狼狈为奸”。
牛,韧劲儿有余,这本是力量的象征。但洋人发现,股票市场中投机分子的忘我热情,尤其是在行情看涨时的贪婪追求,实在有如骑在牛背上撒野癫狂。不知在哪个年月,有人模糊地将牛的韧劲儿形象和投机分子的贪婪欲望捏在一起,将在股市飙升之时大笔买进然后再大笔抛出的人干脆叫做“牛”。从此,“牛”便成为股票升势中投机分子的诨名儿,而牛本身也日渐被人看贬。
与牛不同,熊的比喻打古代那阵子就进入了生意圈。凡做生意的人都知道“熊式生意经”。
它是说,市价越是下跌,越要把货抛出去,待价更低时再买进,这其中也有差价可赚。人们虽是谈“熊”论经,但并未将熊的直观形象和生意人贴在一起,因为,熊式生意经的典故出自“熊皮的买卖”。相传,有一个人特会做熊皮的生意,总是在捕熊之前就将手中的熊皮抛出,而其他人却在捕熊之后才抛出。显然,股票市场中也有这般“攒活儿”的投机分子,于是,人们便将股票跌势中的弄潮儿叫做“熊”。
洋人认为,不论“牛”还是“熊”,都不是股市的真正投资者,而是居心叵测的投机分子。
他们搅得股市狼烟四起,人心躁动,股市升时“牛”猖獗,股市跌时“熊”霸道,这简直就是牛熊的一唱一和。所以,牛市和熊市都不是好事儿。
基于这种观念,每当一个股市建立时,洋人首先会想到如何用法律抑制牛熊的骚扰捣乱。牛熊想“乱中取胜”,便会制造牛市熊市,而法律的任务就在于控制股市的狂涨滥跌。因此,涨跌停板制度应运而生。
国人现在也想到甚至开始了涨跌停板制度,然而对牛熊的认识似乎依然如故。笔者危言耸听:倘若观念不变,仍以为“牛市”乃兴旺“熊市”乃衰落,那牛熊便可能再出笼肆虐,使小户平民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