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构困境遇到“生日悖论”

    传统的管理层监管结构通常示意为组织结构图,这张图显示出官方的组织结构层级关系。它往往是了解某个组织汇报关系最简单的方式。它通常是一个由矩形格子和箭头构成的倒置树形。最顶上的格子代表组织的首领,下行的线条将这个格子与各位高管、副总裁连起来,并通过管理层的层级关系延伸向下,直至底部的群众,这些人也由矩形格子代表,但连接他们的线条不再向下,而全都指向上方。组织结构图同时表述了责任和沟通渠道,在这样一张图表上任意相连的两个格子中,在上的格子代表上司。CEO的指示通过管理层级关系下行,来自员工的信息则沿同样的渠道上行。相对于市场的混乱无序状态,组织结构图描述了清晰明确的责任关系,企业也正因这种明确,获得了超过纯粹市场表现的成绩。

    组织结构图好像各种机构的墙纸——满眼皆是,而且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将组织结构图视为某种发明似乎有些搞笑,不过它的存在及其形式确实与组织结构图被首先广泛应用的环境很有关系,那就是19世纪的铁路管理。

    艾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Chandler)在他的书《看得见的手》(The Visible Hand)中详尽地记载了各种开创性的管理方法。运营一条铁路的关键问题在于安排东向和西向的火车共用同一条轨道,因为在任何一条线路上增加一条铁轨都昂贵得要命。到1840年,长途轨道建设先锋西部铁路公司(Western Railroad),已经需要处理每天对开的12列火车会车的问题了。这种情形造成了明显的安全风险,此风险很快从潜在可能变为现实:1841年10月5日,两辆客运列车迎头相撞,造成2人死亡,17人受伤。事故惊动了公众和国会,这迫使铁路公司反思其管理方式。

    随后的15年里,铁路公司增加投入改善监管。结果他们的安全记录提高了,而企业的盈利能力却下降了。比起小的铁路公司,像西部铁路这样的大公司当然能把更多的人和货物送到更多的地方,然而管理企业的成本也增加得更快。比起那些小型竞争者,西部铁路在每公里铁轨上挣的钱甚至更少。纽约-伊利铁路公司(New York & Erie Railroad)的一名铁路主管戴维·麦卡勒姆(David McCallum),对盈利能力的下降给出了他的解释,同时也提供了解决方案。他在1855年的主管报告里写道:

    对于一段50公里长的铁路,其主管能够亲自关注到运营,并可以时常过问细节……再不完美的系统在这种情形下都可能相对成功地运行。

    而如果管理一条500公里长的铁路就是完全不同的状态了。任何适应于运营一条较短铁路的系统,都可能会完全不能满足一条较长铁路的需要。

    当事情变大了,它就不同了。一个小铁路公司适应于专人专线的管理办法,是因为它的雇员和经行列车都少。然而当规模扩大,管理上的问题就随之以快得多的速度增加。这就是“机构困境”遇到的“生日悖论”:不仅管理资源本身占用资源,并且管理上的难题增长速度比机构规模更快。

    对此两难困境,麦卡勒姆建议的解决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各段轨道的责任。中央管理部门监管地方分支机构及通行于相应区域的火车。麦卡勒姆为纽约和伊利铁路公司引入了一些正式的创新:强有力的层级式监管,包括对铁路实施明确的分区组织和管理,让不同的主管对不同的路段负责。他用来表达这种组织形式的图表大约就是历史上第一张商业组织机构图了。这个方法被其他铁路公司广泛借用,后来又流传到其他类型的公司。

    除了对于管理架构的革命性行动,麦卡勒姆还撰写了运营层级型组织的六条原则。多数原则也在你的意料之中(第一条即确保“妥善地分配责任”),但第五条在这里值得一提:他设计这个管理系统的目的是“通过日常汇报与检查体系产生信息,这些信息既不应让最主要的长官们感到尴尬,也不应削弱他们对于下级的影响力”。如果你曾经奇怪,为什么大型机构里员工了解的和CEO们了解的差别那么大,那么现在就不必再猜想了:在管理文化的创始时期,层级系统设计的一个本质要点就是限制信息沟通,使之仅能在相邻层级间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