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维基百科文章就是一个过程
不过,如果维基百科上的文章质量不高,那么仅仅数量庞大是无济于事的。我们不妨来看看2007年5月一篇有关冥王星的文章开头:
冥王星,或称134340号冥王星,是太阳系内已知第2大矮行星和现观察到的直接围绕太阳旋转的第10大天体。起初它被认作一颗行星,后来它被认定是柯伊伯带(Kuiper Belt)这片独特区域里最大的成员。如同柯伊伯带中的其他成员,冥王星也主要是由岩石和冰组成的,并且体积较小。与地球的月亮相比,其质量约为后者的1/5,体积约为后者的1/3。冥王星有扁圆的轨道,这使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在29~49个宇宙单位之间,并且非常靠近行星的轨道。结果冥王星有时候比行星海王星更靠近太阳。
这段话中包含了维基百科中另外10篇有关太阳系、宇宙单位等文章的链接。这篇文章一共有5000字,结尾是一个详尽的链接列表,指向其他提供冥王星信息的站点。一个简短的概览,接下来是宽泛甚至有时冗长的描述,结尾处指向更多的信息,这些差不多就是你想从百科全书得到的东西。
这篇关于冥王星的文章并不特别,同样高水平的文章网站里到处都是。
奥奇丘比(Okeechobee)飓风是在1928年9月大西洋飓风季袭击了波多黎各背风群岛、巴哈马群岛和佛罗里达州的一场毁灭性飓风。这是大西洋盆地首个被记录下的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中达到5级的飓风。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于1889年4月26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1年4月29日卒于英国剑桥。他是一位奥地利哲学家,他开创性的思想为哲学,尤其是逻辑基础、数学哲学、语言哲学、思维哲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影响深远,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这样的段落还可以举下去。网站上有几十万篇文章,它们的价值被用户认可并且每天都在提高。
多年以来,对维基百科最普遍的批评都源于全然的怀疑:“那样不可行。”桑格理解这种反对意见,并因此给他早期关于维基百科成长的一篇文章定名为“维基百科完全开放着,为什么它成长如此之快?为什么它没有为胡言乱语充斥?”在这篇文章里,他将部分答案归因于集体编辑:
维基百科的自我纠错机制(维基百科共同创始人吉米·威尔士称之为“自愈”)非常强大。维基百科上持续进行的公众审阅创造了重大的价值。对于那些尚未充分体会到它的人,这种价值很容易被低估。
另一个决定命运的选择甚至在维基百科创立之前就被确定了——它的名字,即“-pedia”这个后缀[2]。如同所有的社会化工具,维基百科的形成一部分取决于它的软件设计,另一部分则取决于社区工作的方式。尽管维基可以被应用于各类写作,早期用户主要受到现有百科全书修辞模式的引导,并据此同步他们的工作:大家对维基百科中项目的写作要求具有一种共识。这一点帮助了协调用户,但它与软件无关,而是使用软件社区的一个特质。
现在维基百科已经超越了百科全书的各种传统功能。在伦敦公交系统爆炸案发生后数分钟内,就有人在维基百科上创建了一页,叫做“2005年7月7日伦敦爆炸案”。这篇文章的最初形态只有五句话,并将爆炸案归因于地铁系统的高压电事故,这是在公共汽车爆炸案和地铁爆炸被联系起来之前,最先流传的几种推测之一。随着更多消息传来,在创建后的四个小时里,这一页发生了超过一千次的修改。用户们加上大量标记指向传统新闻来源(这暗示了更多的共生关系),并为那些寻找亲人下落或仅仅是问询回家办法的人发布电话号码。在2001年时人们眼中的开放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一个快速收集和分发信息的通用工具,人们因此进一步加深了维基百科是有用的工具书这一印象。请注意这里有一个良性循环在起作用:因为有足够多的用户想到把维基百科作为协调性资源,它就变成了协调性资源;因为它变成了协调性资源,更多的人了解到可以将它用作协调性资源。正是因为维基社区先做好了百科全书的“窄”版本,为后来的实验性应用提供了一个高可见度平台,这种进化才成为可能。
在2001年,有人怀疑维基百科的基本可行性还有一些道理——即使有第一批稿件涌进来,也没有办法预计文章的增加速度和平均质量都能保持在较高水平。然而到今天,这些反对意见听起来已经像传说中那个农夫,望着平生所见到的第一只长颈鹿,大喊“没有这样的动物!”维基百科对于数百万人的效用已经确证无疑了,我们的兴趣点应该从质疑转向其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