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的工具,不寻常的效果
什么事一旦变得普通,就难以回忆起在没有它之前生活是什么样子了。不过我们应该记得,在电子邮件之前我们没有几个用于群体通信的工具,并且在仅有那几个没有一个算是太好。那么,是什么使电子邮件比其他多对多的通信方式更加优越?成本就是一个原因。
如果你是在发送一份电子邮件,转过街角和跨越大洋花费得一样多,发给10个人和发给1个人也花费得一样多。使用电子邮件进行大型的、跨越广泛地理范围并能长久保存的对话不会造成任何费用。不同于普通邮件,电子邮件几乎是即时送达的,它也不像电话,不要求发送者和接收者在时间上同步。这种非同步性降低了群体通信的交易成本,好比电子邮件的经济模式降低了以美元计算的成本。
与先前的各种办法相比,这些优势能够帮助解释电子邮件作为群组对话媒介不可思议的成功。
然而,这些特征并不真正是电子邮件自身的长处。最早的电子邮件程序编写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只是简单的工具,但有关成本和非同步性的优势已经在那里了。这种优势实际是内在于电子邮件所依托的网络中,即互联网。互联网是第一个把群体通信设计为其系统内在能力一部分的大型通信网络。互联网的基本逻辑被称为“端到端的通信”(end-to-end communication),根据这一点,互联网仅仅是来回移动信息的工具,这又通过收发信息的计算机来体现。电话网络是被设计用来传输语音的(电话公司曾为阻止电话网络用于其他目的而进行艰苦的法律拉锯),而对于互联网,我们则不清楚它要被用来做什么。这个事实造成许多后果,其中两个最重要的是,价格极端低廉的多对多通信,以及允许用户设计和试用新的通信工具而无须征求批准。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实验就是万维网。它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蒂姆·伯纳斯李爵士(Sir Tim Berners-Lee)的研究工作(蒂姆正是因为这个发明获颁爵位),并迅速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核心部分,其原因正在于它为人们尝试新的事物提供了灵活的环境。
过去10年里,被广泛采用的通信工具也是第一批适合人类社会化网络的通信工具,由于它们能很容易地修改,所以稍微在上面花些时间就能变得更加适用。“一对一”和“一对多”的通信工具对于社会生活常常并不合适,现在我们不再受限于两者,可以采用多对多的工具支撑和加速行动与合作。
因为受到这些工具的支持,全球性组织行为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紧接着波士顿性侵犯案的披露,天主教会又遇到了新的挑战:2006年,英国广播公司播放了名为《性犯罪与梵蒂冈》(Sex Crimes and the Vatican)的纪录片,该片反映了教会对于神父所犯性侵犯案的处理方式。此后不久,意大利国家电视台RAI购买了播映该片的权利,但遭到意大利执政党成员、教会和RAI管理者的反对。在网站Bispensiero.it上活动的一群博客作者认为,应该有更多的意大利人看到这部纪录片,他们决定自己动手,为这个40分钟的纪录片加上意大利语字幕,发布到一个视频存放网站上。在那里,它被浏览了超过100万遍。意大利“主教大会”的报纸《前途日报》(Avvenire)攻击这个视频,称其为诽谤,然而当它出现在意大利的网络上,事情就已经不可扭转了:RAI在6月初播映了该纪录片,即在Bispensiero.it抢先于它几天之后。
新组织起来的俗众对于教会发起第一次重大挑战,这并不是异常,而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信仰者之声能够以《波士顿环球报》的文章作为群体行动的聚集点,这只是教会将在未来日子里面对的众多同类事件的第一个。
思考有关群体形成与行动的能力上的变化,一个方法是将它与疾病的传播做类比。关于疾病传播的经典模式是研究三个变量:感染的可能性,任意两人的接触可能性,人群的总体规模。如果这些变量中任何一个增加,疾病的总体传播范围也将增加。这个模型对于谣言及其他口碑型观点的传播也很适用。1992—2002年间在波士顿大主教管区里发生的,正是受众规模和接触容易度的戏剧性提升。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里,广告界大部分人都在致力于“病毒式营销”,这正是基于同样的类比。这些新的并且首次变得强大的俗众组织的兴起,向我们表明,在适当的情势下人们愿意甚至渴望集合起来改变世界。在这样的群体里,动机、活力和行动的才能已全都具备——过去没有而如今才具备的是方便的协调的能力。
这样来看,社会化工具并没有创造集体行动——它们只是消除了对于集体行动的障碍。过去的那些障碍如此可观而普遍,一旦它们被消除,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这正是为什么许多重大的变化并非基于最新最奇巧的技术,而是基于像电子邮件、手机和网站这样简单易用的工具。因为它们是绝大多数人能够利用到的工具,而且最关键的是,人们愿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革命并不在社会采用新的技术时发生,而是当社会采取新的行为时,它就发生了。
[1] 该报为大新奥尔良地区(the greater New Orleans area)的一份日报。2005年,在该地区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为致命的飓风之一卡特里娜飓风。——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