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现在我们的通信网络彼此重合。个人和公共交流在同一个媒介里发生。这本书所记录的材料,都以网页的形式存在于某个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其文字都可以在网上的某一个地方找到,尽管不是以传统出版文献的形式存在。因此,读者如果对有关快闪族或者照片分享等话题的额外材料有兴趣,可能找来的既有个人也有专业媒体的报道。

    这一章节包含参考书目、注释和有关网络上额外材料的指南等各种材料。尽管找到书中很多基于互联网材料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搜索引擎,但是在书的正文没有给出具体信息的情况下,我依然在这里列出了我所提到的网站地址。除了列出具体的资料来源之外,维基百科也是书中所涉话题极好的指南,这恰恰是每一个为维基百科贡献内容的人都乐于使用的社会化工具。维基百科能让人们在基本认识及相关概念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在大多数维基百科文章的最下方,都会列出一长串的追加资料来源,而且文章本身都相当完整。

    网络媒体一个令人不安的特点是他们可能会渐渐为人所淡忘。因为许多站点都是热情的结晶(其中的原因本书有所论及),没有什么可以保证这些材料会有几年、更不要说几十年的寿命。许多组织都在努力使这个问题得到永久的解决,实现得最完全的就是布鲁斯特·卡勒(Brewster Kahle)的互联网档案,地址是archive.org。在互联网档案托管的服务中有Wayback Machine,它包含了多年以来收集的许许多多网站的简明快照。比如说,在Wayback Machine中搜索有关伊凡娜手机失而复得的报道,就会得到一长串埃文网站的存档复本,地址很长,是web.archive.org/web//evanwashere.com/StolenSidekick(字符也是网址的一部分)。Wayback Machine只存有90年代初以后为网络创建材料的一小部分,但它所收集的内容比其他任何公开提供的资源规模都更大,范围也更广。

    第1章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第3页 伊凡娜的手机 绝大多数有关伊凡娜的电话如何丢失然后又被找到的材料,来自于埃文·格特曼发表在evanwashere.com/StolenSidekick上的帖子。这个页面包括他自己记述的情况的来龙去脉,以及留言板上关于这部电话的交流和其他媒体对此事的报道的链接。相关程度最高的网络搜索是“stolen sidekick”,这是埃文给网页的题名,也是其他写到此事的人谈得最多的用语。

    第7页 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作者丹·吉尔摩,O'Reilly Media (2004)。职业新闻工作者丹·吉尔摩还在2004年创建了公民媒体中心(Center for Citizen Media,网址www. citmedia. org)。

    第14页 开放参与的架构 蒂姆·欧内利对他的用语“开放参与的架构”的描述参见www.oreillynet.com/pub/a/oreilly/tim/articles/architecture_of_participation. html。

    第15页 一个挺像回事的承诺 埃里克·雷蒙德1997年有关开源软件的开创性文章“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网址位于catb.org/_esr/writings/cathedral-bazaar/。雷蒙德有关软件和其他话题的文章参见www.catb.org/_esr/writings/。

    第18页 Within the Context of No Context,乔治·特罗, Atlantic Monthly Press(1997)。

    第2章 分享,创造新群体的基点

    第23页 生日悖论 维基百科中有关于生日悖论的很好的一般性指南,网址是en.wiki.pedia.org/wiki/Birthday_paradox。(像以往一样,维基百科也在文章最末标出了有关这一话题的额外材料的链接)。同样的数学运算的另一个公式用“梅特卡夫定律”代表。被称为“以太网”(Ethernet)的核心网络技术发明者罗伯特 · 梅特卡夫提出,“网络的价值随着成员的平方数增长”,也就是说,当网络的规模增加一倍时,它的价值就变成原来的四倍,因为大量新的链接由此成为可能。梅特卡夫定律是打了折扣的,因为不是所有的链接从创建时就平等——能够与你的朋友联系,比能够与你从未听说过的地球另一端的人联系来得更加重要。但它确实抓住了一条基本的真理,那就是随着通信网络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它的价值会以与其规模不成比例的倍数增长。

    第25页 “More Is Different”,Science 177 (4047),1972年8月4日,第393~396页。菲利普·安德森的文章直接抨击了科学的简化法,根据这种方法,系统被简化到最小元素,然后人们对这些元素进行研究。这篇文章里引到的大多数著作假定,很多人的集合会显示出无法简化为个体行为的特性,也就是“多即不同”的核心观点。

    第26页 The Mythical Man-Month:Essay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作者弗雷德·布鲁克斯,Addison-Wesley(1975)。虽然关于软件设计的妙趣横生的泛泛而谈在这本书里无处不在,但他指出为一个延期项目增加更多的软件工程师只会使它延期更长,这一观察成为布鲁克斯迄今为止最有名的论断,而且得到广泛的应用,其范围早已不仅限于软件工程方面。

    第27页 “The Nature of the Firm”,作者科斯,Economica 4(16),1937年11月,第386~405页,亦参见www.cerna.ensmp.fr/Enseignement/CoursEcoInd-us/SupportsdeCours/COASE.pdf。这篇短短的文章发表的时候,经济学论文还能让人读得懂——这篇论文的论述清晰简练,使它直至今天仍有意义。

    第27页 Leading Teams:Setting the Stage for Great Performances,作者理查德·哈克曼,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2)。

    第28页 美人鱼游行 在www.coneyisland.com/mermaid.shtml可以找到你所希望了解的关于美人鱼游行的一切。游行的图片可参见www.flickr.com/photos/tags/mermaidparade,以及标注日期的网址,即www.flickr.com/photos/tags/mermaidparade2007。

    第28页 标签功能 第一个使用这个词的人是del.icio.us的发明者乔舒亚·沙克特;它是一项列示和描述网页的服务,后来作为一种方法被推荐给Flickr使用。关于标签的意想不到的地方在于无须任何专业的目录员,用户的总的判断就提供了网页的一份有用的分类。我在“Ontology is Overrated”一文中做了细致得多的相关论述,参见shirky.com/writings /ontology_overrated.html。

    第31~33页 伦敦爆炸案、印度洋海啸、泰国政变 任何重大危机或灾难一旦被人获知,维基百科的页面就会创建出来,而且几乎立即被人占据,随着细节逐步为人知晓,页面会在很短时间内被不断编辑。不仅是这里引据的例子会出现这种情况,任何有新闻价值,会影响很多人的事件都是如此。维基百科从而不仅成为信息宝库,而且也是指引人们寻找有关同一话题的其他资源的指南,Flickr上的照片和“gnarlykitty”的相关博客帖子也是这样。

    第33页 The Visible Hand: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作者艾尔弗雷德·钱德勒,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77)。戴维·温伯格著有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Times Books(2007)。这本书描述了一旦我们掌握数字工具后在描述世界方面可以创造的激烈变化。这本书也在钱德勒所探讨的组织结构图和网络形式的组织之间建立了联系。

    第40页 合作 有关合作的文献十分浩大,而且有点令人困惑。合作本身不需要解释,正像歌里唱的那样,鸟儿和蜜蜂都会合作。而一个难得多的问题在于我们怎么会跟那些无关的人有那么多的合作。对于这个现象仍然缺乏跨学科的好解释。在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都有人提出了解释,但尽管这些解释许多都有重合,但还没有综合到一起。在经济学领域,埃里克·贝因霍克尔(Eric D.Beinhocker)所著The Origin of Wealth:Evolution,Complexity,and the Radical Remaking of Economic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6)提供了有关合作及其效应的评论。霍利·阿罗(Holly Arrow),约瑟夫·麦格拉斯(Joseph E. McGrath)和詹尼弗·伯达尔(Jennifer L.Berdahl)所著的Small Groups as Complex Systems:Formation,Coordination,Development,and Adaptation,Sage(2000)提供了对于有关小组动态的著作的良好评论。而纳塔利·亨里希(Natalie Henrich)和约瑟夫·亨里希(JosephHenrich)所著Why Humans Cooperate:A Cultural and Evolutionary Explan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则提供了关于更大群体的相关评论。霍华德·莱因戈德的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Basic Books (1993)是一份至关重要的有关网络社区的早期作品,作者目前正在同未来研究院(Institute for the Future)进行为期多年的协作中的合作研究(参见www.cooperation.commons.com)。

    第41页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 162 (3859),1968年12月13日,第682~683页。加勒特·哈丁是一位生物学家,而“公地悲剧”的模式往往会在有关自然资源的讨论里出现。(网上版本参见www.garretthardinsociety.org/articles/art_tragedy_of_the_commons.html)。

    对同一问题在数学上更加严格的论述发表在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集体行动的逻辑在于在大的集体中,合乎逻辑的做法是在追求能够使整体受益的事情上少花一些力气。虽然两种表述指的是同一效应,我在这里采用了“公地悲剧”这个词,这不仅是因为哈丁的表述更能唤起共鸣,更广为人知,而且在社会环境中,来自群体的集合关注更像是社会生活一种自然而然的副产品,而不是刻意创造的善。

    第44页 简单得可笑的群体构建 提出这个表述的是西巴·帕克特,魁北克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y of Quebec and Montreal)的一位电脑科学家。它首先在2002年以“Making Group Forming Ridiculously Easy”的形式出现(参见radio.weblogs.com/0110772/2002/10/09.html)。因特网的价值绝大多数来自它作为群体构建的工具的作用,这一观察常常被称为里德定律(Reed's Law),它以戴维·里德(David Reed)的名字命名,里德对这一现象的阐述参见“That Sneaky Exponential”(www.reed.com/Papers/GFN/reedslaw.html)。里德定律称,“随着联网人数的增长,旨在创建群体的网络的价值呈指数级增加”。也就是说,其价值对于群体比对于成双结对的人而言增长得更快(上面提到的梅特卡夫定律也同样指出了这一点)。帕克特修正了里德定律,补充说“其与开创一个群体需要的努力成反比”。换句话说,如果建立群体仍很困难,则允许群体交流的网络的价值会受到损害,反之网络的价值则会受到补益。

    第3章 人人都是自媒体

    第49页 Bureaucracy: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詹姆斯·威尔逊,Basic Books (1991)。它轻轻松松就成为官僚型组织最完整的有关动机和行为的指南。

    第50页 大规模业余化 我曾在先前的一篇论文“Weblogs and the Mass Amateurization of Publishing”中引出“大规模业余化”的表述,参见shirky. com/writings/weblogs_publishing. html。英国作者查理·利德贝特(Charlie Leadbetter)曾做过类似的观察,但得出另一个结论,他把对等生产的效应称为“专业余革命”(Pro/Am Revolution),在这种情形下,专业人士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业余人士补充,成为某种混合体。利德贝特最初在为英国的智库公司Demos写作的论文“The Pro Am Revolution”中论述了这一观点,参见www.demos.co.uk publicationsproameconomy,这篇论文后来发表成为可以下载的电子书,参见www.wethink thebook.net。

    第51页 特伦特·洛特 关于网络博客对于特伦特·洛特最终的道歉和其后的请辞的影响,网络刊物Gnovis做出了极好的研究。文档的标题是“Parking Lott”(参见www.gnovisjournal.org/files/Chris.Wright.Parking.Lott. pdf),以详尽的材料记述了该事件被传统新闻界忽略的同时在网络博客上广受议论的事实。威廉·奥基夫对这一事件的描述可参见“‘Big Media’Meets the ‘Bloggers’”,来源是Joan Shorenstein Center on the Press,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网址位于www.ksg.harvard.edu/presspol/research_publications/case_studies /1731_o.pdf)。埃德·西本斯塔的反新邦联网络日志和文章列表参见newtknight.blogspot.com。

    第54页 誊写者之赞 因为活字发明而得以改观的印刷出版工业,依然是信息革命的里程碑。有关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便宜的印刷品在知识、宗教、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所引发的巨大变化,最详尽的记录参见伊丽莎白·艾森斯坦(Elizabeth L. Eisenstein)的两卷本The Printing Press as an Agent of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艾森斯坦还著有关于同一历史事件的缩略本,The Printing Revolu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第60页 众包 杰夫·豪在2006年写给《连线》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众包”这个概念,参见www.wired.com/wired/archive/14.06/crowds.html。豪目前正在写一本同名的书,并且主持有关这一话题的网络博客,参见crowdsourcing.typepad.com。

    第4章 “先出版,再过滤”,崭新的游戏规则

    第69页 社会关系网站 在第一个被广泛采用的社会关系网站Friendster于2002年取得成功之后,人们又创造出了更多类似的站点。到2005年,朱迪斯·梅斯基尔(Judith Meskill)创建了拥有300多个社交网站的列表,而自此之后又有许多类似的网站被创建出来。这个列表没有更新,但可以在socialsoftware.weblogsinc com/2005/02/14/home-of-the-social-networking-services-meta-list/找到。

    两篇关于社会关系网站服务的有趣文章:达纳·博伊德的“Identity Production in a Networked Culture: Why Youth Heart MySpace”(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2006年发表的讲话原稿参见www.danah.org/papers/AAAS2006.html),描述了这些在青少年中间流行的站点获得成功的因素;另外一篇没有标题的网络日志为丹尼·奥布赖恩(Danny O. Brien)所写(参见www.oblomovka.com/entries/2003/10/13),它描述了社会媒体中公共、私人和秘密谈话中存在的张力。

    第76页 电子邮件真是个滑稽的东西 默林·曼提出了对电子邮件的这种评述,参见“The Strange Allure (and False Hope) of Email Bankruptcy”(www.43folders com200705/30/email-bankruptcy-2/)。

    第79页 “交谈是王道,内容只是谈到的那个事。”科里·多克托罗在BoingBoing net的一篇博客文章中提出了这种观点,题为“Disney Exec:Piracy Is Just a Business Model”(参见www.boingboing.net/2006/10/10/disney-exec-piracy-i-html)。

    第80页 实践社区 埃廷涅·温格首先在Communities of Practice:Learning,Meaning and Ident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中发表了有关这一话题的文章,并且写过更多的相关(以及关于社会性学习的一般话题)的文章,参见www.ewenger.com。

    第5章 当个性化动机遇上协同生产

    第90页 维基 维基是近10年以来有关社会化工具的价值最出人意料的产物。虽然这样的工具许多只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所作的工作的更新,但维基提供了真正新颖的交流工具。无论是在公共空间还是在组织内部,目前都有成千上万的维基正在运转。沃德·坎宁安最初设计的维基仍然活跃,可以在c2.com/cgi/wiki找到。而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也就是维基百科的非赢利性母公司,拥有多个基于维基的仍在运转的项目,都列在wikimedia.org之下。对维基百科的来龙去脉和自身的发展最好的描述可以在马歇尔·坡(Marshall Poe)非常出色的“The Hive”,Atlantic Monthly,2006年9月期中找到,也可以在www.theatlantic.com doc200609/wikipedia找到。

    第95页 自发的劳动分工 如果你想感知一下维基百科的劳动分工是什么概念,选择任何一篇文章,看看页面最上方。在文章的边上,可以看到一系列链接。“历史”链接可以把你带到一个页面,在这里有对文章所有的编辑,最新的放在最前。“交谈”链接可以把你带到一个维基百科作者进行讨论的页面,他们在这里讨论文章应当怎样组织,应当包括些什么,特别是它还包括关于文章内容或形式的任何争论的交流。在某些情况下,“交谈”页面甚至比文章本身更长。这些练习都是观察幕后工作的很好的方式。

    第98页 “Worse Is Better”《“更差的就是更好的”之崛起》是理查德·加布里埃尔(Richard P. Gabriel)的1991年文章“Lisp:Good News,Bad News,How to Win Big”的一部分的篇名(参见www.dreamsongs.com/WIB.html)。虽然这篇文章中大多内容是写给一小群使用Lisp语言的程序员的,但“更差的就是更好的”逻辑则在这一群体的范围之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第99页 美人鱼游行的图表 这张图是我2005年6月从Flickr收集的数据中得来,时间恰好是在这一年的美人鱼游行之后。(当时Flickr上有将近3000张标签为美人鱼游行的图片,也就是在短短两年之内增长了10倍,这可以说明数字化相片的惊人泛滥。)虽然是我首先做了有关美人鱼游行的照片的研究,但这个主题无关紧要;最流行的类别的下跌程度和一次性贡献者的尾长均有所变化,但基本的幂律定律在Flickr的大多数地方表现都是稳定的。

    第100页 幂律分布 有关幂律分布在社会体系中无所不在和阐释的重要性的良好指南参见Linked:The New Science of Networks,著者艾伯特–拉斯洛 · 巴拉巴西(Albert -Laszlo Barabasi),Perseus(2002)。

    第101页 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作者克里斯·安德森,Hyperion(2006)。安德森是《连线》杂志的总编,同时主持有关这一话题的网络日志,参见thelongtail.com。

    第103页 出名 我在如下的文章中写过有关这些论题的初步草稿:“Communities,Audience,and Scale”,参见www.shirky.com/writings/community_scale.html,以及“Why Oprah Won't Talk to You,Ever”,参见《连线》杂志(2004年8月号)。

    第106页 约查·本克勒 The Wealth of Networks:How Social Production Transforms Markets and Freedo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将经济学与政治和法律理论相联系,勾勒出了这样一个愿景,在这里“基于普通人的对等生产”受允得到繁荣发展。

    第108页 删除和恢复维基百科条目 马丁·瓦丁伯格和费尔南达·瓦伊格斯的著述探讨了将维基百科的编辑过程可视化,“History Flow”,参见www.research.ibm.com/visual/projects history _flow。

    第110页 赛根塔勒和埃西杰争议 维基百科关于围绕老约翰·赛根塔勒条目(参见en wikipedia.org/wiki/John_Seigenthaler_Sr_Wikipedia_biolgraphy_controversy)和埃西杰的假文凭(参见en.wikipedia.org/wiki/Essjay_controversy)的争论文章好得出奇——我们原本预料维基百科的编辑者会委婉地表达他们的意见。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的意见也值得一读,卡尔为roughtype.com写作,是维基百科最有洞察力和穿透力的批评者。他写的关于埃西杰争议的一篇值得一读的帖子就是“Wikipedia's credentialism crisis”(参见www.roughtype.com/archives 200703/wikipedias_cred.php)。

    第111页 伊势神宫 在The Same Ax,Twice:Restoration and Renewal in a Throwaway Age,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2000)中,霍华德·曼斯菲尔德(Howard Mansfield)首先指出了伊势神宫的建筑方法与其未能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历史性场所的认定之间的联系。

    第6章 集体行动催生变革

    第117页 《波士顿环球报》 天主教神父盖根性侵犯儿童的事件首先是由马特·卡罗尔(Matt Carroll),萨夏 · 法伊弗(Sacha Pfeiffer)和迈克尔 · 瑞赞德斯(Michael Rezendes)报道的。他们的报道以及丑闻的其他方面,包括关于1992年波特案件的文章,都收集在《波士顿环球报》的一部分“Spotlight Investigation:Abuse in the Catholic Church”当中,参见www.boston.com/globe/spotlight/abuse。

    第118页 信仰者之声 詹姆斯 · 马勒和查尔斯·肯尼在Keep the Faith,Change the Church,Rodale(2004)中讲述了信仰者之声的早期情况。

    第122页 被牧师侵犯的幸存者网络(SNAP) 人们可以在网上联系到SNAP,参见www.snapnetwork.org。到2007年末,他们在美国44个州和加拿大及墨西哥都有当地分会。

    第127页 端到端的通信 端到端的通信概念是因特网的一个核心概念。最初的技术论述是由杰罗姆·萨尔茨(Jerome Saltzer)、戴维·里德和戴维·克拉克(David Clark)在“End to end Arguments in System Design”中提出的,参见web.mit.edu/Saltzer/wwwpublicationsendtoend/endtoend.pdf。这一论点已经在很多地方得到表达,两个值得一提而且通俗易懂的版本是戴维·伊森伯格(David Isenberg)的“Rise of the Stupid Network”(参见www. hyperorg. com/misc/stupidnet. html)以及多克·瑟尔斯(Doc Searls)和戴维·温伯格所著“World of Ends:What the Internet Is and How to Stop Mistaking It for Something Else”(参见www.worldofends.com)。

    第7章 从更快的速度到更快的行动

    第135页 快闪族 比尔·瓦希克对他启动的快闪族的描述和他对参与者的评论发表在“My Crowd”:哈珀斯杂志,2006(3),参见www.harpers.org/archive/2006/03/ 0080963。白俄罗斯的几个快闪族的照片链接可以在community.livejournal.com/by_mob/找到。抗议普京的照片参见freejul.livejournal.com(这两个页面均为白俄罗斯语)。这一事件是由全球之声的维洛尼卡·库克洛娃(Veronica Khokhlova)介绍到英语的博客空间的,参见“Belarus:Ice Cream-Eating Flash Mobbers Detained”(www.globalvoicesonline.org/2006/05/15/belarus-ice-cream-eating flash-mobbers -detained/)。

    第138页 Brave New War: The Next Stage of Terrorism and the End of Globalization,by JohnRobb, Wiley(2007)。罗布的文章亦见于http://globalguerrillas. typepad. com。虽然越来越多的军事战略家同意,社会媒体放大了“非国家参与者”的力量(也就是全球舞台上所有与国家没有联系的力量,包括游击队和抗议运动),关于如何描述他们的特点仍有一些不同意见。如需了解与罗布不同的观点,请读一读Thomas P.M.Barnett,The Pentagon s New Map:War and Pe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utnam Adult,2004。巴尼特的文章亦见于http://www.thomaspmbarnett.com。

    第143页 凯特·汉尼 航空乘客权利法案联盟的博客参见strandedpassengers.blog spot.com。另外一个拥有背景材料和网上请愿的链接参见www.flyersrights.com。

    第145页 汇丰与facebook的僵局 这是本书付印之际出现的突发消息,英国报纸《卫报》对此有很好的报道。两篇互为补充的报道中讲述了关键的细节,“Now It s Facebook vs HSBC”,2007年8月25日,参见money. guardian. co. hk/creditanddebt/studentfinance/story /0,2155696,00. html;以及“Facebook Campaign Forces HSBC U-turn”,2007年8月30日,网址为money.guardian.co.uk/saving/banks/story/0,2159132,00.html。

    第8章 社会性困境的解决之道

    第154页 重复囚徒困境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的令人震惊的作品,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Basic Books(1984)几乎完全凭借自身的力量将简单的心理游戏转变为一整个研究领域,他的作品是真正的用电脑模拟做社会科学的早期样本。阿克塞尔罗德随之而来的书,The Complexity of Cooperation:Agent Based Models of 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是他最初关于合作的著作所提出的其他一些问题的记录(不过它比起最初的著作来技术性要强得多。)

    第156页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作者罗伯特·帕特南,Simon and Schuster(2000)。

    第159页 Meetup为了对Meetup.com团队的规模和多样性有个概念,最好从是浏览他们的网页着手,参见www.meetup.com/browse/。

    第162页 关系俱乐部“A social network caught in the Web”,作者拉达·阿达米克(Lada A. Adamic),奥克特·拜尤克库腾(Orkut Buyukkokten)和艾坦·阿达(Eytan Adar),来源是网上刊物First Monday,2003年6月,网址为first.monday.org/issues/issue8_6/adamic/index html。阿达米克和阿达都是贝尔南多·休伯曼(Bernardo A Huberman)极为多产的惠普信息动态实验室(Information Dynamics Lab)的成员(参见www.hpl.hp.com/research/idl/people/huberman/)。

    第9章 亲爱的小世界

    第175页 Small Worlds:The Dynamics of Networks between Order and Complexity,作者邓肯·瓦茨,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Small Worlds是瓦茨的博士论文,他在Six Degrees: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W.W.Norton and Company(2003)当中记录了同样的材料,但这本书的数学性没有那么强,而且有更多真实世界的例子。

    第177页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Little,Brown(2000)。

    第181页 霍华德·迪安的总统选举 霍华德·迪安的2003—2004年总统选举是互联网在全国政治中应用的最好记录,而期间我们几个在密切(而且热心地)观察。迪安一旦面对真实的选民,他的实际表现是灾难性的,因此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我曾在2004年初就迪安竞选活动中的选票锐减写过两篇文章,“Is Social Software Bad for the Dean Campaign?”(many.corante.com/archives/2004/01/26/issocial_software_bad_for_the dean_campaign.php)以及 “Exiting Deanspace”,其中提到选举中使用的社会化工具(many. corante. com/archives/2004/02/03/exiting_deanspace. php)。

    第182页 结合型和桥接型社会资本 罗伯特·普特南继2000年的Bowling Alone推出后续作品Better Together:Restoring American Community,Simon & Schuster(2003)[与刘易斯·费尔德斯坦(Lewis Feldstein)和唐纳德·科恩(Danald Cohen)合著]。Better Together继续探讨了结合型和桥接型资本的概念,涉及有关美国社会资本的减少和应当如何应对的讨论。

    第182页 社交网络和美国社会阶层分化 这些观点首次出现在达纳·博伊德的文章“Viewing American Class Divisions through Facebook and MySpace”(参见www.danah org/papers/essays/ClassDivisions.html)。虽然博伊德加上了细心的注脚,说她只是提供MySpace和Facebook当中暴露出的阶层分化的零星现象,而不是量化分析,她的文章依然引发了大量而且是极其重要的讨论:我们新的社会化工具如何因为用户的缺点而被影响。

    第183页 #joiito和#winprog 因特网中继聊天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社会化工具,因为不像usenet或邮件列表,通过网络并没有通用的接入IRC的渠道。IRC要求特殊软件才能被你的个人电脑下载和运行。但是,许多长期存在的IRC小组也有自己的页面。关于#joiito的信息可以在joi.ito.com找到,而有关#winprog的信息参见winprog.org。

    第186页 “The Social Origins of Good Ideas”,罗纳德·伯特,American Journalof Sociology(2004),参见web.mit.edu/Sorensen/www/SOGI.pdf。

    第10章 开源运动,没有代价的失败

    第189页 没有代价的失败 这一观点最先出现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年2月号)中,题为“In Defense of ‘Ready Fire Aim’”。

    第196页 开源软件 有大量的材料试图解释开源软件,但多数平平。有关这一话题最缜密的概述参见史蒂文·韦伯(Steven Weber)所著的The Success of Open Sour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书中提供了Linux发展的详细描述,而且也对开源项目如何成功运转作了出色的理论上的分析。

    第198页 “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正如第1章所述,埃里克·雷蒙德关于开源软件的开创性文章“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可以参见catb.org/~esr/writings/cathedral bazaar/。雷蒙德关于软件和其他话题的文章参见www.catb.org/~esr/writings/。

    第199页 Sourceforge 参见sourceforge.net,这是开源项目的最大宝库,而按照“活跃程度”(不同的对程序员和用户参与程度度量的综合衡量标准)分门别类列出的项目参见sourceforge net/top/mostactive php。

    第201页 Wikinomics:How Mass Collaboration Changes Everything,作者唐·泰普斯科特和安东尼·威廉姆斯,Portfolio(2006)。

    第203页 尼克·麦格拉斯 麦格拉斯的评论可以在罗伯特·雅克(Robert Jaques)的2005年VNUnet文章“Linux security is a ‘myth’,claims Microsoft”中找到,参见www.vnunet.com/vnunet/news/ 2126615/linux security myth claims microsoft。

    第205页 Groklaw Groklaw的使命参见www.groklaw.net/staticpages/indexphp?page =2004-0923045054130;其中,它指出“在可以应用的框架下,我们正在我们的研究中应用开源原则。我们的社区包括那些拥有技术背景和其他拥有法律知识和辅助律师训练的人,还有新闻工作者、教育者以及许多关心自己选择的运行系统,并致力维护它的终端用户。”一直在设法起诉IBM但未能成功的SCO公司,对于Groklaw的工作感到备受挫折,因而指控创建人帕米拉·琼斯得到了IBM的资助。琼斯明确否认了这一指控,并在针对SCO的回应中呼唤非财务性动机。“Groklaw是热情的产物。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工作,对此SCO似乎感到难以相信。但事实的确如此。他们的想法有点不合时宜,不理解想要把知识聚合在一起的愿望。”(“Letter to the Editor:No IBM Groklaw Connection”),news.zdnet.com/2100-9595_225170485.html)

    第11章 承诺、工具与协议的成功融合

    第216页 The Wisdom of Crowds: Why the Many Are Smarter Than the Few and How Collective Wisdom Shapes Business,Economics,Societies and Nations,作者詹姆斯·索罗维基(Doubleday,2004)。

    第222页 平等匹配 平等匹配的概念(以及其他社会参与形式的列表)来自艾伦·菲斯克的Structures of Social Life:The Four Elementary Forms of Human Relations:CommunalSharing,Authority Ranking,Equality Matching,Market Pricing,Free Press(1991)。在“人类社会性”当中,菲斯克还提供了对这些概念的简短描述,参见www.sscnet.ucla.edu/anthro/faculty/fiske/relmodov.htm。

    第225页 “懒汉自由作家”2002年,杰西卡·哈默是纽约大学互动电信项目的研究生,这是她当时做的研究。

    第226页 Usenet网络新闻组 网络新闻组是万维网发明之前对社会化工具的三大伟大的全球性探索之一。(另外两个是邮件讨论清单,以及类似WELL和ECHO的网上社区。)在1994年的鼎盛之时,网络新闻组是大多数用户对因特网体验的核心。(尽管仍在运行,它后来的衰落不仅是由于人们转向万维网,也是因为它对垃圾邮件没有内置的防御机制。)网络新闻组是以“新闻组”的形式(新闻组这个词打了引号,因为多数用户所感兴趣的话题实在称不上是新闻)组织的,这些新闻组按照话题进行了松散的分类(比如comp.lang.perl,就是关于Perl计算机语言的一个分类)。访问这些新闻组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groups.google.com,它提供这些新闻组的基于万维网的界面。

    第226页 “白色自行车活动”有意思的是,对于最初一次“白色自行车”活动失败的许多记述都包括没有证据的指控,说这些自行车被没收充公了,或是被警察扔进了运河。这些说法给人的感觉是,如果不是当局的介入,不受控制的自行车公用项目原本能够行得通,但考虑到后来的时代里类似的项目的失败,这样的故事很难讲得通。偷窃问题的普遍性可以在ibike等现代社区自行车网站找到。参见www.ibike.org/encouragement/freebike.issues.htm#TRACKING。

    第231页 送坚果和花 拯救电视节目《浩劫余生》的计划,其中包括给CBS投递坚果的行动,由jericholives.com全面协调。这一抗议是安东尼·麦考利夫将军(General Anthony McAuliffe)的回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德国要求美国军队在凸出部战役(the Battle of the Bulge)中投降时,麦考利夫用一个词回答,“有病!”(“Nuts!”)有意思的是,坚果在线也托管了拯救此电视节目活动的页面,参见www.nutsonline.com/jericho。而正像一位抗议者所说的,密歇根的反战鲜花抗议则是“做点积极的事情,传达我们的意见”的一种方式。(“Flowers Used to Protest War”,参见www.statenews.com/index.php/article/2006/ 04/flowers_used_to_protest)。同样,送到美国国务院的鲜花常常被称为Gandhigiri,意为“以圣雄甘地的精神”(“Say It with Flowers:Gandhigiri for US Green Cards”,参见in.news.yahoo.com/070710/48/6hwnn.html)。在所有这些事件中,实际物品的投递完成了三重任务:真实的投送引来了关注;物品的性质说明了传递的信息(反对者送的坚果,鲜花传递的非暴力精神);而投递物品的成本则说明投递者实实在在的担当。

    第233页 Digg反抗 凯文·罗斯在Digg网络日志的官方网站上做了如下的评述:“Digg This:09-f9-11-02-9d-74-e3-5b-d8-41-56-c5-63-56-88-co”,参见blog.dig.com/?p=74。

    结语

    第237页 “劳动总量谬误”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The Accidental Theorist”一文中对劳动总合谬误做了很好的描述(并抽取了其中的精华)。参见web.mit.edu/krugman/www/hotdog.html。

    第240页 《神经病人》的观众 乔希·泰勒曾在“Sicko Spurs Audience into Action”一文中写到这一点。参见www.cinemablend.com/new/Sicko-Spurs-Audience-into-Action-5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