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可更新的建筑材料
伊势神宫是日本伊势的一个神道教神社,在它现在的地址已经存在超过1300年了。然而,尽管其历史悠久,联合国的文化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却拒绝将它列为历史性场所。为什么呢?因为神殿是木头造成的,而木头从来不被认为是能够历久弥新的结构稳定性材料,因此神殿不可能享有1300年的历史。守护神宫的法师们也懂得这一点,但他们自有解决方法。他们定期拆掉神殿,而后从最早的神殿所取材的森林采来木料,在临近的地方以同一建筑方案再造一所神宫。他们每20年重建一次,到现在已经连续重建61次(下一次重建定于2013年)。由于神宫的部分意义在于描绘神圣和俗常空间的分别,从他们的观点来看,他们有一所用可更新材料建筑而成的1300年历史的神殿。这个观点并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接受,后者所收录的场所都具备建筑物(而非过程上)牢固持久的特征。被毁坏而遭弃置500年的城堡可以上他们的单子,而每代重建一次、持续上千年的神殿却不能够。
维基百科好似一座神宫,它并不像建筑物那样,而是作为爱的行动存在。就像伊势神宫一样,维基百科得以存在是因为足够多的人热爱它,更重要的,在它的情境中互相关爱。这并不是说建设它的人们总是有一致意见,但是爱一个人并不意味着和他没有争论(毫无疑问,你自己的经验就能确认这一点)。爱对于维基百科的意义在于推动人们改进和捍卫它。如果出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公司明天就停业,由于新的知识不能反映在后续的版本中,其核心产品就将慢慢衰落。借用放射性核衰变的概念,由于知识的半衰期,《不列颠百科全书》可能随时间推移变得陈旧而遭荒废。
另一方面,如果喜爱维基百科的人们都同时失去兴趣,它几乎会瞬间消失。之所以那些时常企图改变维基词条的恶意破坏者和特殊利益群体被挫败,不仅是因为人们关心维基百科(既关心其中某篇文章也关心事业的整体),还因为维基百科的工具特性使他们拥有与那些群体做斗争的武器。只有愿意战斗的人们才能拿起那些武器。而如果斗争的意愿消逝,有关堕胎、伊斯兰和进化论等维基百科上最具争议的文章将在几小时内消失,整个事业或许都活不到一周。
当我们试图描述公众世界时,很少会谈到爱,因为它的概念似乎过于脆弱和私人。然而,过去所发生的,甚至在这一历史时刻仍在继续发生的事实是,爱已经变得远远不那么脆弱和私人了。爱也有它的范围和期限,我们已熟知它们的微小。我们可以影响到我们所爱的人,但是爱的寿命和有效社会距离都是有限的。或者说在过去是有限的——现在我们能够和陌生人互惠互利,而代价又如此之低,使得这类行为更具吸引力,而它们的影响将超出彼此最初贡献的范畴。新的社会化工具正在使爱变成可更新的建筑材料。当人们足够关心,他们就会到一起来,完成从规模到时效上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能为了爱做出大事情。
[1] 美国著名男性杂志。——译者注
[2] Wikipedia和Nupedia都采用了“-pedia”作为后缀,以表明其百科全书(encyclopedia)性质。——译者注
[3] “基莱到此一游”(Kilroy was here)是美国流行文化的一种表达,常见于涂鸦,其图形为一个人扒墙窥视。——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