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用户可以接受的协议
协议放在最后,是因为只有当承诺和工具都已具备并且共同作用之后,它才变得重要。对于一个正常运行的群体,协议也是它最复杂的一方面,部分原因在于它是最不明确的一点,还因为它是用户最能参与创造的一点,这就意味着它不可能被事先完全确定。对协议的需求要归于群体活动的最基本问题——交易成本。协议有助于确认你可以期望于其他人的以及他们所能期望于你的。
假设你到国外去旅行并且计划在那里开车。你是想在路的右边还是左边开车呢?答案当然是,问路的右边或者左边是没道理的——其他人在路的哪边开,你就应该在哪边开,与当地人同步本身就是价值。
对于依赖中间媒介的群体(mediated groups)情况也是一样。社会期望也有很多不同形式能够实现,就如同道路上的规则,要紧的是明确了一种形式并且让每个人都了解它。
在有些情形下,与用户的协议简单并具有精确的平衡。例如,维基所提供的基本协议就是,你可以编辑任何其他人的文章,而其他任何人也可以编辑你的。以为维基会因为这种自由失败的绝大部分人,都低估了当每个人都拥有自由时它所具有的价值。几年前一个叫WikiTravel.org的维基旅游网站上线,网站请用户以对旅行者有帮助的语言描述各个地方。看到这个公告后,我上去瞧一瞧。尽管网站上线才几天,我发现一个关于纽约市的基本条目已经创建出来了。它是这样开头的:
“二是光荣,三是成功。”这是纽约州纽约市古老的口号。在18世纪,这个前葡萄牙殖民地的首都是毛皮和薄荷交易的麦加之城,而沃巴什河还是一个主要的商业通道。铁路的兴起为旅行者实现了从安大略到奥兰多的陆地旅行,这个城市后来衰落了。
这些当然都是胡说八道,所提到的没有一件是真实的,而它沿着这种风格接下去还有两段。看到这个情况,我立即删掉这个条目,并查找了这个作者创建的其他条目。结果发现他也为波士顿(“波士顿,人称‘6400米高的城市’,踞于一座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顶上”)和马萨诸塞州(“马萨诸塞严格来讲不是一个州,而是一只海螺”)创建了假冒的条目。我也将这些都删去,之后我又去查看了这名用户所动过的几篇文章的编辑历史。结果发现他花了大半小时煞费苦心地创作了这三篇假条目,让我在大约一分半钟的时间内尽数删除,仅此而已。或许这些假条目被撤销的速度让他失望,这个捣乱的用户再也没有回来。维基面对了政治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谁来守护守护者(Who will guard the guardians)?它的回答是,每个人。维基的基本协议意味着,那些希望网站不应被用于如此恶作剧的人拥有着优势,因为写一条假条目要比解决它花的时间长得多。
其他情况下协议更具单方面性质。对于最初那次快闪族的协议是,你将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出现并做叫你做的事情,接着那些观看你和一群实施这些行为的人将会大为惊骇。换句话说,几乎第一次快闪的所有权力都属于“来自纽约的比尔”,而他的快闪行动意在讥讽那些赶时髦的人,他们乐意牺牲个人判断去追求让市民阶层迷惑的效果。如同为维基百科选择意为百科全书的后缀(-pedia suffix)一样,快闪是一种既产生成员间共享认识又依赖于这种认识的思维应用。
协议的核心部分在于用户必须赞同它。它不能以一套合同式规则来具体表现,因为用户不会读那些用极小号字印刷的细则。你上一次读完一篇“点击这里表示你已同意……”的网页内容是什么时候?协议应该成为用户真实交互体验的一部分。
但有的时候,合同成为协议的核心部分,不是因为合同的直接用语,而是因为它所揭示了相关服务的含义。
林纳斯·托瓦兹采用通用公共许可证(GPL)的规范推出Linux,这样能使开发者们放心他们的工作永远都不会被掠夺。这是他表达个人诚意的重要方式,而且远在Linux有足够的价值被独占之前。托瓦兹一早就采取这步措施,正是为了放弃他在未来改变主意而就Linux申请专利或将其出售的可能性。Linux变得有价值恰好是因为他所提出的协议限制了他在未来的自由——采用GPL成为承诺的严肃象征。
维基百科早期也面临了类似的挑战。2002年,西班牙语版发展非常之快,而西班牙用户们担心它可能选择商业化的广告驱动模式,于是威胁要带走贡献的全部内容去创建另外的版本(这个过程被称为“forking”,意为分岔)。这一件事就使吉米·威尔士确信应该正式放弃维基百科在未来的任何商业化计划,而将站点从Wikipedia com转移到Wikipedia org,与其非营利性组织的状况保持一致。类似地,他决定让GNU自由文档许可证(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GFDL)适用于维基百科的全部内容。如同林纳斯·托瓦兹将GNU公共许可证适用于Linux,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也使内容贡献者相信,公众将一直能免费得到他们所提交的内容,从而使他们更有可能贡献内容。
多年以后,威尔士可能会评价说维基百科当初已“值数十亿美元”,但这种说法历史可能改写。由于多方面的贡献者对于商业化的忧虑,有一种可能就是整件事会演变出十几个互不相同的版本,而没有一个会像今天的维基百科一样成功。通过正式保证网站的内容将永远不会同创建者分离,即便这意味着放弃将维基百科转为商业性服务的可能,但却形成了用户为其长期效力所必须有的信任。
维基百科也为用户提供了有助于执行站点协议的办法。它在上面列出了许多网站规则,包括以中立观点写作,并在意见不同的情况下实行善意推定(assuming good faith)。这些规定并无直接的强制机制,但当用户们因某篇文章的内容发生争论时却会经常援引它们。这种援引并无正式的作用,却为用户提供了某种道德劝诫并经常足以化解争执。
群体成员需要紧密协调的程度也对社会性协议的构造发生影响。如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2]所说的,“我挥舞拳头的权利止于另一个男人的鼻端”。城市在物质层面上通常有比乡村对于群体生活异常行为更多的规定,完全是因为城市生活所造成的社会性接触要比乡村生活造成的在数量上巨大得多。这种社会密度和协议的复杂度之间的联系对于以技术作为媒介的群体同样真实。成员彼此之间的互动越多,他们就越需要达成一致的行动,而管理他们之间关系的规则就越复杂。关于分享的协议可能相当简单,而就合作或集体行动制定的协议必定较为复杂,因为用户互动的频率、复杂度和时长都要更高。用霍姆斯的话来说,群体的结合度越高,虚拟的拳头打到虚拟的鼻子的危险就越大。
对于关注埃文找回伊凡娜手机的那群人来说,与他们的协议十分简单——只要一直关注和谈论就可以了。相形之下,Flickr网站上的种种协议可能颇为复杂。许多Flickr用户都参加了围绕某特定主题的组,如“五幅图讲一个故事”或“街拍”等,而这些组都有各自的内在期望:街拍爱好者不喜欢摆拍的作品,而讲故事的那些人不想要单张照片。这些协议还牵涉持续的谈判。对于Flickr的用户组,其基本张力在于一个具有公地悲剧性质的问题,即因为有潜在的观众在场,摄影师们很容易只留下自己的照片让他人观赏而不去看其他人的作品。Flickr各组的许多规则都试图以某种相互强制来解决这一公地悲剧。比如专为黑白摄影者而设的黑白狂人组就有这样一条规定:
发布一张照片,而后立即对在它前面的两张照片发表评论……等到又有两张照片发布出来后你才能再次发布。如果你没有时间立即发表评论,请先不要发布自己的照片。期望他人评议你的作品而不能报以同样的礼貌行为,这是不公平的。
这条规则的用意在于确保所有的参与者都能使自己的照片得到均等的评论。你可能已经看出这里的缺陷:想要获得观众吸引力的那些人可能不会遗漏评论(违反字面上的规定),而是留下几乎毫无用处的评论(违反规定的实质精神)。事实上,这正是黑白狂人组里发生的问题,于是他们加了一条说明:
(**新规定:如果你连续留下只有几个字的评论,如“好”“好黑白”“吸引人”……你也将被从此组除名。)
这个小组重视所有成员的平均参与。其参与模式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人类学家艾伦·菲斯克(Alan Fiske)称为“平等匹配”(equality matching),是他所认定的四种社会参与基本模式中的一种[3]。在这个关于注意力的案例中,其分享模式造成的结果是,群组里最有才华的成员并不能比才华最少的那些人获得更多的关注。这样做好还是不好取决于你的品位。也一定有其他的参与模式,比如某个权威决定哪些照片值得关注,或者给成员发游戏币以设立为照片估值的市场,但这样形成的群体一定与黑白狂人组的感觉大不相同。当你改变协议,你也就改变了群体,即使全部成员都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