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社会共同进化

    下面我来讲一个关于我的父母初次约会的故事。

    为了让母亲对他刮目相看,父亲决定带她去汽车影院。可是他自己并没有车,所以只有向爷爷借。当他们到了影院,母亲为了给父亲留下好印象,点了那里最高级的一种饮料——乐啤露雪顶。可是母亲从来都不喜欢乐啤露,喝完之后,她就在爷爷的车里呕吐起来,父亲只得开车送她回家。他开了25公里,而花了1美元买票的电影也没有看成。然后他只好清洁车辆,在归还时还要做出解释和道歉。不过对我来讲,幸运的是他们又有了第二次约会。

    可是,这个故事有哪一点是关于引擎的吗?表面上看一点也没有,但从另一个意义上整个故事都是。没有引擎,就没有汽车,就不会有汽车里的约会(汽车对于浪漫情调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没有汽车里的约会,就不会有汽车影院。汽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我们根本不会考虑引擎问题,而是能够立即体会到当爷爷同意借车时父亲的心情,以及他在还车之前怎样仔细地清洁车辆。

    这种技术与社会共同进化的模式对于通信工具也同样真实。不妨来思考一个关于技术史的问题:传真和网络,哪个先成为主流?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人们难以理解怎么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传真机早于互联网被广泛应用。还有一个问题:收音机和电话,哪一个先成为主流?尽管收音机的实用模型几乎要比电话晚20年出现,其时间跨度覆盖从传真到网络的发展,同样那组人通常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回答。我们也需要考虑关于收音机和电视机的问题,因为对于今天还活着的人,这两项技术一直都存在。而对于今天的大学生,传真机和网络也是同样的情况。只有当通信工具在技术上门槛很低,它在社会意义上才丰富有趣。工具刚被发明出来并不能带来改变,只有当它与我们相伴足够久,且社会里绝大多数人都用上的时候,改变才在悄然发生。只有当一项技术变得普通,普遍,直到最后无处不在而被人们视若无睹时,变革才真正到来。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我们新的社会化工具已经变得普通,正在走向普遍,而对它们视若无睹的一天正在到来。

    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表达能力最大的一次飞跃。更多的人可以就更多的事与更多的人交流,这些在过去都是不可能的。在一代人内,从少于100万的参与者发展到超过20亿用户,即使与过往的通信工具革命相比,这样的增长规模与速度也是前所未有。通信工具在过去真正戏剧性的变化可以用一只手的手指数过来:印刷机和活字印刷(可视为一个长期的创新阶段)、电报与电话、被录制内容(音乐,而后是电影),最后是无线电波的利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这其中没有一个只是简单的改进,这决不是用更好的方法重复已经在做的事情。相反,每一个都打破对过往的延续,因为人们交流能力任何根本性的变化都会改变社会。一个使用印刷机的文化和一个没有它的文化不再相同。

    然而,在这些更早期的变革中一直存在着不平衡。电话的技术革命给予了个人最大的表达能力,却没有创造出受众——电话是为交谈设计的。与此同时,印刷机、唱片和广播媒体都创造了巨大的受众群,却把对媒体的控制交给了少数职业人士掌控。当移动电话和互联网一面扩张一面融合,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平台可以同时创造表达能力和受众规模。每个新用户都是一个潜在的创造者和消费者,而当受众的各成员能够一对一、多对多地直接协作,他们就不再是一样的受众。即使当受众们创作的不过是几条文字短信或者电子邮件,这些信息如今也不仅可以发送给个人,还可以发送给群体,并且能够被复制和无穷无尽地转发下去。

    我们的社会化工具不是对于现代社会的改进而是挑战。新技术使新的事物成为可能:换一个说法就是,当新技术出现时,从前不可能的事情就开始变为现实。如果有足够多这些从前不可能的事情且它们都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这些事情在很短的时间捆绑在一起发生,那么变化就成为一场革命。

    革命的标志在于,革命者的目标已经不能为当前社会的机构建制所容纳了。结果是,要么这些革命者被镇压,要么是那些机构中有些被改变、替换或摧毁。我们清清楚楚地目睹了媒体业的重组,然而它们所遭受的并不是独特的命运,而是有预言性质的东西。所有的企业都是媒体企业,因为不管它们做什么,他们都依赖于对两种受众的信息管理——雇员和外界。个人和群体在传统组织结构之外的能力增长是史上前所未有的。今天我们仍依赖的许多机构,如果不做出重大改变,将难以在这场变革中存活下来。而一个机构或产业越能将信息作为它的核心产品,这场变革则越伟大越彻底。使这一阶段的变革非同凡响的是对称参与(symmetrical participation)和业余生产(amateur production)的接合。对称参与意味着一旦人们有能力接收信息,他们就有了能力发送信息。拥有一台电视机并不给你制作电视节目的能力,然而拥有一台电脑则意味着你不仅可以接收还可以制作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内容。这种新能力的结果就是业余生产,它意味着“消费者”这一类别如今只是一个暂时性行为,而非永久性身份的代表。


    [1] 这个术语强调信息从一个中央位置向外广泛发送,包括各种媒体形式。——作者注

    [2] 即《赫芬顿邮报》,已于2011年3月被AOL收购,如今转变成一家集新闻、娱乐等其他数字内容的顶级制造商。——译者注

    [3] 奥普拉·温弗瑞,美国最著名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译者注

    [4] 安迪·沃霍尔,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他曾说过一句名言:“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译者注

    [5] 查尔斯·林白(Charles Lindbergh),美国飞行员,首个进行单人不着陆跨大西洋飞行的人。——译者注

    [6] 菲茨杰拉德,美国作家,最著名的小说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描述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在歌舞升平中空虚、享乐、矛盾的精神与思想。他有一句名言:“富人与你我不一样。”——译者注

    [7] 属于“百万利基”的网站往往只针对小众的人群,谈论的是另类的话题,低成本运营,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却能招徕数百万用户。——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