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中档技术

如美国制造业体系一样,德国机械工程的一个相关战略是将通用机床的多功能性和专门用于某一目的的机械加以整合。尽管早在普法战争后引进并仿造的美国原件是专门为大批量生产量身定做的,但是德国人已在一台通用机械上加入了大量的专用附件。这种做法导致德国企业无法像批量化生产成百上千相同部件的美国工厂那样获得低的单位产品成本。但是,这可以帮助中小企业从美国的批量化生产原理中获得某些好处,因为这样一来,它们就不需要投资于毫无盈利前景的专用机械,而在那些发展中的工业部门和高度差异化的欧洲市场,中小企业相当普遍(Dornseifer,1995;1993b,第73—74页)。这种创新战略不太关注基础性的突破,更注重将已知原理应用于特定市场,并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首先,它使中小企业能以颇具竞争力的成本应用尖端技术(Magnus,1936)。其次,同德国各行业规范所提供的投资保护一起,这种高度灵活和适应性强的机械组合使德国工业在许多市场获得了强大的地位,在这些市场企业家只需进口而不需制造它们的生产技术。20世纪20年代,这类中小型企业的供应已占世界机械出口的15,其雇员规模也已大大超过了钢铁工业(Nolan,1994,第149—150页)。德国机械工业将德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在制造业上相对于美国的落后转变了成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