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形体革命的艺术:立体派

    时代到了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欧洲艺术界的空气非常沉闷而郁勃,非爆发大革命不可。现在所要说的立体派,便是这大革命的起义。读了以前的画派史而感到兴味的读者倘再读下去,当得到更浓而新的兴味。

    西洋现代的画派,现在已经讲了八派,即古典派、浪漫派、写实派、新浪漫派、印象派、新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这是顺了现代艺术的潮流而系统地说来的。读者倘也能系统地读来,即可看出现代西洋绘画的递变的步骤,当饶有兴味。然读者须知以前八派的递变,都不过是小变动而已,不是根本的大革命。时代到了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欧洲艺术界的空气非常沉闷而郁勃,非爆发大革命不可。现在所要说的立体派,便是这大革命的起义。读了以前的画派史而感到兴味的读者倘再读下去,当得到更浓而新的兴味。

    西洋绘画到了立体派而判然地划分一新时期。这是推翻根本的大革命,非以前的小革命可比。我们不妨把过去情形略略回顾一下:

    (1)浪漫派是近代画法上第一次革命,从前踏袭文艺复兴的传统,到了浪漫派注重新趣;从前“以善为美”,到了浪漫派而“以美为美”。德拉克洛瓦是这革命的元勋。

    (2)写实派是画法上的第二次革命。从前必须选择耶稣、圣母、帝王、美人为画题,到了写实派而不拘高下美丑,劳工与乞丐都入画了;从前的画法有一定的型,到了写实派而不复墨守传统,一味忠实描写自然了。其首领就是米勒与库尔贝。

    (3)印象派与新印象派是画法上的第三次革命。从前写实派的画笔笔清楚,到了印象派而模糊起来,用色彩的条纹或点纹来画出光与色的大体的印象。题材更不讲究,稻草堆、苹果、罐头都可描成杰作了。第三次革命的首领就是莫奈与马奈。

    (4)后期印象派与野兽派是画法上的第四次革命。从前的画,无论理想的,写实的,清楚的,模糊的,总是依照客观的物象而描写的,换言之,形状总是类似实物的。到了后期印象派,而物象的形状动摇起来,不管形状尺寸的正确与否,只用粗大的线来自由地描出主观的心的感动。从前的画都类似照相,现在开始不像照相,而像东洋画了。这第四次革命的首领是塞尚。

    以前所讲的,就是这四次革命的经过的情形。

    四次革命代表人物的作品(从上至下)依次为:

    第九讲 形体革命的艺术:立体派 - 图1

    Greece on the Ruins of Missolonghi,欧仁·德拉克洛瓦创作于1826年。

    第九讲 形体革命的艺术:立体派 - 图2

    《播种者》(The Sower),让-弗朗索瓦·米勒创作于1865年。

    第九讲 形体革命的艺术:立体派 - 图3

    《室外人物研习:持太阳伞的女子,面向左》(Study of a Figure Outdoors:Woman with a Parasol, Facing Left),克劳德·莫奈创作于1886年;

    第九讲 形体革命的艺术:立体派 - 图4

    《蓝色花瓶》(Le Vase Bleu),保罗·塞尚创作于1887年。

    再说得简要一点,可分为三次,即:

    (1)浪漫派反对以前古典派的传统而唱理想主义,即反对以前的“以善为美”而提倡“以美为美”。

    (2)写实派,印象派,新印象派反对以前的理想主义,而唱自然主义。即反对浪漫派的“以美为美”而提倡“以真为美”。

    (3)后期印象派及野兽派反对以前的客观主义而唱主观主义。即反对自然主义的“以真为美”而仍旧回复到“以善为美”的古典主义,然而是更深一层的“内面的”古典主义了。

    这样地翻来覆去,其实其活动仍是向于一个范围之内的。试拿浪漫派的德拉克洛瓦的《1830年》来同野兽派的马蒂斯的《青年水夫》相比较,虽然画风上有天壤之差,然而仍限于这天壤之内。至于现在的“立体派”“未来派”“抽象派”,就迥出乎这天壤之外了。只要从最表面看已可明白:《1830年》与《青年水夫》画法虽不同,但同是我们普通的感觉所能认识的形状,人像人,物像物,总是这世间的情状。像毕加索的《洋台楼上的静物》,与塞维里尼(Severini)的《风景》,用普通感觉看来,就觉颠倒错乱,全然不是向来的世界中的情状了。

    现代文明的结果,是现代人神经的感觉异常发达。有人说,现代的新闻记者,具有五感以外的第六感。艺术家的头脑当然特别锐敏,恐怕不止第六感,又具有第七感、第八感,也未可知。看了立体派、未来派的绘画之后,一定有许多人要起反感,至少也要摇着头说“不懂”。然而一想现代人感觉的异常发达,或者能容许这是“可有的”或“必然的”结果——虽然“不懂”。

    第九讲 形体革命的艺术:立体派 - 图5

    The Milliner,吉诺·塞维里尼创作于1910—1911年间,现藏于美国费城艺术馆

    后期印象派与野兽派已经略微摇动事物的形状。所以《青年水夫》《夏日》中的人像,已经有不像人的地方。即不守远近法,不讲人体解剖学,听凭主观的意志,而忽略客观的形体。这是读者大家明白看到的吧。试推进一步,摇动再厉害一点。主观的意志再强烈一点,客观的形体再忽略一点,不就变成《洋台楼上的静物》与塞维里尼的《风景》么?主观攒进客观的形体中,“撼动”客观的形体,终于“破坏”客观的形体。

    原来我们的视觉是不正确的。普通视感所见的并不是事物的真相。印象派早已发见这一点,他们说:“以前的画人物从顶至踵,画得各部都清楚,是不合理的。因为绘画应该是表出瞬间的状态的;而我们一瞬间所见的人像,决不会自顶至踵各部都清楚。倘注意于鼻,就只有鼻清楚,其他各部皆模糊。然而我们看人物时总不仅注目于其一部分,而必泛观其全体。故所得的必是其全体的模糊的印象。描画也应该这样,方为合理。”诸君倘能首肯这话,即不难仿此而探求立体派、未来派、抽象派的线索,即立体派、未来派、抽象派,也不外乎不满于向来的绘画上的视觉的不正确,不能表出物与心的真相,而从更深的另一方面发见合理的画法而已。

    一、形体革命的艺术——立体派

    艺术的表现方法有种种。音乐以声音的连续及和合(旋律与和声)而表现心的感动。雕刻由形的立体的表现而作出种种感情。绘画则主在平面上用线与色表示一种意味。然以前的绘画所用的表现方法,都只是绘画自己的方法,音乐与雕刻也各自用各自的方法,各守传统。到了现代各种艺术开始交混起来。音乐已有瓦格纳(Wagner)试作《绘画的表现法》,雕刻近亦有阿契本科(Archipenko)试作“绘画的表现”法。绘画也如此,立体派便是绘画的“雕刻化”,即绘画的立体主义化(下讲所述的抽象派便是绘画的音乐化)。

    自后期印象派的塞尚以来,显然早已具有绘画的立体主义化的倾向。但到了立体派而具有立体主义化的正式的使命。绘画的雕刻化,含有较大的现代的意义。这在后期印象派一讲中曾经略略说过。简言之,即现代人的主观主义的倾向,其主观没入于对象中,用主观来穿透对象,更进而破坏对象,使解散而为片片的要素,再把这等断片组合起来,构成新的主观的构造,即现代人的主观的革命精神直接活动及于艺术。换言之,对于现代的既存物,“形式方面的革命意识”活动及于艺术的,是立体派;又这革命意识爆发而为“情感”的,是未来派;革命本身的意图的活动,是次讲所述的表现派。

    故立体派仍是塞尚艺术的延长,又是新兴艺术的主要部分,为第二十世纪的新发生物,颇有存在与发达的意义。立体派不是毕加索一人之事,然顺序上须从毕加索说起。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于1881年生于西班牙的南海岸马拉格。他的真姓名是Pablo Louig,但他欢喜用母亲的姓Picasso。他的父亲是本地美术学校的教师。毕加索从小有绘画天才,十四岁时即在本地美术展览会得三等赏。稍长交结当时画家,遇到了塞尚而开始发挥其新派的艺术。又马拉格是静物画的产地,十八世纪中叶以来,静物画极盛,这对于他的新艺术也不无影响。

    1901年6月,他在巴黎开第一次个人展览会。当然不被人所容认,然而他绝不失望,交结急进的思想家,更受了高更的刺激。渐次作出《俳优》《女之头》等作品,已略具立体的表现的样子,然还未达到立体派的特色的“形体的变歪”(deformation)的程度,不过有像石雕一般的表现而已。人们称他这时期的画风为“毕加索主义”(Picassism)。

    第九讲 形体革命的艺术:立体派 - 图6

    《亚维农少女》(The Girls of Avignon),巴勃罗·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现藏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后来他的画室中放了几个埃及雕刻。他本来不满意于希腊以后的传统主义,现在见了希腊以前的埃及的作品,深为感动,就埋头于这方面的研究。自此,愈迫近于立体派,时人称他为“西班牙的野蛮人”。这“毕加索主义”是毕加索一人的事业,后来延长起来,加入了许多同志,就成为“立体派”。

    立体派始于何时?1908年的秋季Salon展览会中,第一次发表立体派的绘画不是毕加索,乃是其友人布拉克(Braque)。展览会的审查员是上期所说的野兽派的主将马蒂斯,他特别通融立体派的作品,入选的很多;从此“立体派”的名称就成了艺术界的新语。明年独立展览会中就有立体派绘画的特别室。到了1913年,立体派竟在秋季沙龙中得到了最初的一般的胜利。会场门前特别写出“立体派的Salon”。

    立体派究竟是什么样的绘画?简言之,“未来派专重情感上的问题,立体派则专重形体上的问题”。形体应该怎样表现?这实在是立体派的根本问题。因为立体派所要表现的,既不像以前的印象派表现外象的本质,又不像以后的表现派表现主体自体的本质或态度;严格地说来,立体派所要表现的,始终是“形式”本身的问题。要探求立体派的表现法,可先研究塞尚所始创的立体派的表现——即把三延长(长、阔、高)的实物表出在二延长(长阔)的平面上的一种浮雕表现法。这种表现法初见于毕加索的,便是“毕加索主义”时代的样式。试看他那时代的作风,实物不求其逼真,就为了他发现我们的普通的逼真的绘画中所用的视觉是不正确的。这一点印象派画家也曾见到,所以他们舍形而追求光的刹那的印象;可惜忘却了“物体自身的固有性”的表出。塞尚的后期印象派就比印象派更进一步,其空间关系的表现上有了坚实、固定、明确的性质;然而塞尚还迷信着视觉的传统。他过于信用空气的远近法——即空间约束的远近法。他用远近法的力强的表现,使物与物相对立,而表出主观的accent。毕加索在1910年以前的“毕加索主义时代”,也在种种方面应用这方法。然毕加索非但不信用远近法,又破坏远近法,因此就把不能同时在一视点中看见的物体的各面同时表出了。这样,就要用到对于物象的形体的deformation(变歪,崩解,畸形化),与这等崩解了的形体的reconstruction(再构)的两种方法。这是立体派的最本质的第一原理。

    第九讲 形体革命的艺术:立体派 - 图7

    《屋与树》,乔治·布拉克作品

    其次要探究的,是这从deformation与reconstruction必然而生的“同时性”或“同存性”的问题。这不仅是立体派的问题,乃立体派与未来派共通的问题。何谓同时性或同存性?立在一定的场所,眼的焦点(focus)当着一定的地方而观看事物时,普通总以为一瞬间看见一焦点,然而实际上并不然,故现在表现出立体物的各面,就是在时间上或空间上都有了两个以上的瞬间或焦点。这就是在时间上发生了同时性的问题,即在同一时间内看见异时间关系的事物。又在空间上,只看见一面的空间中,可同存地看见各种的面。这在绘画的表现上是全新的方法,倘不抛弃从来的绘画的一切约束,这表现法就做不到,其实这原是很有理由的办法。试平心窥察我们看事物时的心的状态,虽然没有绝对的同时性与同存性,然而我们看见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必在一瞬间中一齐看见(想起,或意识到)这事物的一切的部分。我们在看见一件事物的瞬间,必然想到其为立体物——即在意识中同时看见这立体物的各面,决不会只看见像从前的绘画中所表现的平面形(然而读者须注意,这并非看见蝴蝶想起春天一类的联想)。例如我们看一册书,决不会只看见书封面上的某一点,必在一瞬间中把焦点轮流放置在书封面上的各部分上,又不但封面上而已,同时我们的心又一定用在书的内面的各部上。即以前所曾经见过而记忆着的这书的内面,必与现在所看见的书的封面同时显出在我们的意识上。又不但书的内面的形式而已,书的内容也是如此,我们曾经读过而记忆着的这书的内容,也必有几分在这同一瞬中浮出到我们的意识上。例如封面、铅字、插画及其他关于这一册书的一切观念,都是同时同存的;现在显出在我的意识上的,是“书”的全部。所以我们倘要表现这“书”,现在映在我们的心中的这“书”,倘只用从来的画法,像照相一般地单把“书”的外部的封面、轮廓、颜色及封面上的花纹等写出,决不能表出刚才映在我们心中的这“书”。倘要表现这心中的“书”,必须从形式的方面用同时性同存性的表现法,即先把其各面解散,次按照自己的表现方法,从这些解散了的分子中拣取自己所要表现的分子出来,同时地、同存地描在画中。所以画中看见书的表面,同时又看见里面page、插图,或曾受特殊印象的铅字的一部分……并不整齐排列,依了主观的要求而相交错混杂地表现着——这是立体派的表现形式的同时性与同存性的一种理论及实际。然这问题对于未来派关系更多。因为立体派不是从这种思想的理论上出发的形式表现,而是从形体自身追究形体的。即绘画因塞尚等而雕刻化,今又因立体派而建筑化。立体派全是构造,故其绘画表现也被原理化、构造化了。构造是音乐的,和声的,是构造自身的一种统一,一种规则。——要之,立体派是在新意义上征服空间与时间的,又可说是人类在观念与表现上征服了自然;于是主观方能任意驱使自然。

    第九讲 形体革命的艺术:立体派 - 图8

    立体派有负于毕加索者甚多,但不是毕加索一人的事业,还有当他的内助的布拉克及其他诸同志。今略述之于下。

    《三个女人》(Three Women),毕加索创作于1907—1908年间

    布拉克(Georges Braque)是最初出品立体画的人,是毕加索的协力者或内助。他是巴黎人,起初为装饰画工,后来与野兽派女画家洛朗桑(见前讲)相识。由她的介绍而认识毕加索,就趋向新派的绘画。1906年,他最初送出品于Salon展览会。但这时候仅带立体化的倾向,尚未完全立体化。1908年,始发表完全的立体派的绘画,然而他的作画的动机不是自发的,是受毕加索的指使的。毕加索怀着立体主义的理论,而先命布拉克试验,故评家谓布拉克不是独创性的人,是毕加索的鹦鹉。

    第九讲 形体革命的艺术:立体派 - 图9

    《葡萄牙人》(Le Portugais),乔治·布拉克创作于1911年,现藏于瑞士巴塞尔美术馆

    美尚琪(Jean Mezanger),是遗留在今日的唯一的立体派画家(美尚琪逝世于1956年,在丰子恺先生作本文之后。——编者注)。因为立体派后来并未向立体主义的原理进取,而停顿在1910年前后的状态上,即停顿在“毕加索主义”上,现在只有美尚琪与下述的格雷斯还是立体派的理论家。美尚琪是法国人。起初研究新印象派,觉得不满足,改学野兽派。后来逢到了毕加索与布拉克,就深深地受了他们的感化,1908年,开始发表立体派作品,印象派画家丹尼斯(Denis)曾评他为“无色无形”。

    格雷斯(Albert Cleizes)是立体派的实行家又理论家、说明者,为最重要的人物。他发表关于立体派的论文。他是巴黎人,最初学印象派,又参加野兽群。受了塞尚的影响,终于归附立体派。1911年开始出品于独立展览会,以后续出作品甚多。他对于自己的艺术,有这样的论调:“艺术的制作中可观的,只有精神。然这精神隐藏在物的里面。这是神秘的事!我们必须努力去发现它。故绘画不是物的模仿……从一时的事物上出发,而达到于永远。”

    雷琪(Fernand Reger)是现代立体主义的代表者,比毕加索资格更为完全。他是法国人。他的加入立体派甚迟,然其作品的题材最广。现代艺术上最主要的题材,飞行机、铁桥、车站等现代的题材,在他的作品中均有立体的表现。他具有现代人的重要的一面,故比上述诸人更有代表立体派的资格。

    格里斯(Juan Gris)与毕加索同是西班牙人。初到巴黎入美术工艺学校,后返国,与毕加索时相过从,终于参加了立体派。1912年初发表其立体派作品,后来作风渐次机械的,达于极点。他的画都像粘贴的切纸细工,评家指他为科学主义者。

    第九讲 形体革命的艺术:立体派 - 图10

    《小提琴和吉他》(Violin and Guitar),胡安·格里斯创作于1913年

    赫尔宾(Auguste Herbin)是典型的立体派画家之一人。他是法兰西人,与美尚琪同从新印象派出发。不久受了塞尚的感化,渐次接近于立体派了。他的特点是彩色的研究,为毕加索所不及。

    以上数人为立体派中最有名的画家。此外同倾向的画家尚有不少。后述的未来派与表现派的人们,有时也参加立体派中。立体派与未来派,在欧洲大战之后,都已满足其最初的使命,而更无独创的、必然的意义与生气了。只有为新兴艺术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的“立体派的形成方法”,是一般新兴艺术表现上的常识。与立体派成相对的关系而发达的未来派情形如何?请再读次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