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林斯式柱头

这三种柱式,趣味各殊:多利安式的柱粗而矮,柱头简单,柱脚无底盘,全体朴素,坚实而庄重;以安定为本位,故有健全之感。爱奥尼亚式的柱细长,柱头作涡卷纹样,柱脚有层层的底盘;全体轻快、玲珑而洗练;以趣味为本位,故形式复杂而有典雅之趣。科林斯式的比前者尤加复杂,柱身一样细长,柱脚一样有层层的底盘,而柱头的纹样比前者更为细致,雕着茛苕花(acanthus)的叶子的图案纹样,用以连接柱头和楣,楣上的雕工亦比前者复杂,全体富于华丽之感。这不是完全的希腊建筑样式,乃在希腊趣味中加入后代社会的新趣向而创生,流行的时代亦远在亚历山大大帝之后。故三种柱式中,前两者是纯正的希腊风,为希腊全盛期建筑所重用;后者是希腊末期的东西,远不及前二者有价值。因为以植物的叶子的图案作为柱头装饰,这部分有柔弱的感觉,好像不能承受上面的石楣的重量;既不“合理”,又使人起不安定之感。希腊人尊重“合理性”,不欢喜“华丽”。故科林斯柱式不是纯希腊风的建筑形式。

后来意大利人又创造两种柱式,即:

4.托斯卡纳式(Tuscanorder)——似多利安式

5.混合式(Compositeorder)——似科林斯式

3.科林斯式柱头 - 图1

西洋建筑的五柱式,从左到右依次为托斯卡纳式、多利安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混合式

合前三者,一共五种柱式,称为“西洋建筑的五柱式”。还有一种是罗马风的柱,称为罗马多利安式;但无甚特色,只当作多利安式的一种变相。各柱式的长短、广狭及装饰,各自不同,而趣味亦各异。西洋建筑上所用的柱式,大概不外这五种。

四、希腊建筑中的视觉矫正

话归本题。雅典卫城中的二神殿,取两种柱式:帕特农取多利安式,伊瑞克提翁取爱奥尼亚式。但希腊的建筑艺术,不仅讲究了柱式而止。关于帕特农正殿全体的构成,两位建筑家曾经煞费苦心。他们为求神殿形式的十全的美满与调和,曾用其异常锐敏的视觉,于各部的大小、粗细、弯度,及装饰上加以种种精密的研究。其工作名曰“视觉矫正”(optical correction)。今举例说明于下。

前面说过,希腊人是世界上最“艺术的”民族。故希腊人的眼睛的感觉异常灵敏。他们觉得几何学的线,都不正确且不美观。因为人的眼睛有错觉,绝对的几何的直线,有时看起来不是直的,有伤美观,非矫正不可。这方法叫做“视觉矫正”。用锐敏的视觉观看世间,自然界是十分调和美满的有机体;机械的直线和几何的形体,感觉非常冷酷,毫无生气,简直没有加入大自然中的资格。故在南国的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要造一所十分调和美满的建筑,一切几何的形体和线都不中用,非凭视觉的美感去矫正不可。视觉矫正的重要者有五项:

3.科林斯式柱头 - 图2

希腊建筑的视觉矫正

1.帕特农的柱列,例如正面八根柱,照我们想起来总是垂直地并列着的。其实这八根柱子只有中央两根垂直,左右两旁的六根都向内倾斜,越近两边而倾斜越甚。实际上照图中G的样子排列着,上小下大,略似金字塔模样。为什么不一概垂直而要像G一般排列呢?这八根柱上面载着很重的石楣。在实际上,下面这许多大石柱颇能担当这石楣的分量,毫无危险;但在感觉上,好像柱的担负很重,难于胜任似的。所以你倘把这八根柱照几何的正确而排列,如同图E,看起来就变成像F的模样:石楣压迫下来,旁边的柱子都被压得向外分开,使人感觉危险,不安心。这是一种错觉。欲矫正这错觉,只有把八根柱子照G图排列,上面向内收小些,以抵补错觉的向外分开,于是看起来就觉得八根柱并行垂直,像E图一样了。但柱的倾斜之度极微。如C图所示,就柱轴而论。全长约三十四英尺的柱,柱轴顶向内倾斜约三英寸。

2.帕特农的屋基(base),即柱脚下的基石,照我们想来总是水平的直线;其实却是中部向上凸起的弧线,如G图所示,其凸起的程度:殿的前后两面,屋基长一百〇一英尺,正中央比两端凸起三英寸。殿的左右两面,屋基长二百二十七英尺,正中央比两端凸起四英寸。其下面的阶石三级,也跟了基石作微凸的弧线。但这些弧线的弯度,当然是微乎其微,渐乎其渐,就各部分看来仍是直线。只有从一端向彼端,同木匠司务一般闭住了一只眼睛而探望,才见中部微微凸起。为什么要使中部凸起?也是感觉的关系:因为上方的石楣和石柱压力很重,倘基石用几何的水平直线如E图,你望去会看见F图的模样,基石似被压得向下凹,屋子似将陷落,很不安心的。故必须造成如G图的向上凸,以补足其向下凹的感觉。于是眺望时就看见像E图的正确的水平形了。

3.帕特农的柱,不是几何的圆柱形,即两旁不是两根直线,却用复杂的曲线包成。其曲线上方渐小,而下方渐大,如D图所示。图中下方AB为柱下端直径之长,CD为上端直径之长。中分三阶段渐渐向上收小。全体没有一段几何的直线,都好像人体上的曲线,有弹力似的。这D图的作法,名曰entasis(卷杀),即柱体胴部膨胀法。为什么要如此?因为几何的平行直线,看时会发生错觉,好像两端向左右分开,而中央细弱欲断似的,如H图所示。必须像J图中部膨胀,方见两直线正确平行。Entasis即根据这种错觉而来的矫正法。柱的上部负着石楣的重量。倘用几何的直线,则中部细弱的错觉使全体建筑物显出危险样子,使看者很不安心。只有entasis法的曲线,好像有生命的活物的肢体,稳妥地承受石楣的重量,使人感觉安定快适。这神殿便似一件天生的活物,完全调和于周围的大自然中。

3.科林斯式柱头 - 图3

收藏了众多古希腊艺术品的大英博物馆,它的大门便是按照古希腊神殿的风格建造的

4.帕特农的柱列,不是每相邻两根距离相等的。又全体各部的装饰,也不是像普通图案的带模样一般地距离均匀的。他们根据了观者的视线的仰角的大小而施以种种的长短广狭的变化。故实际上各部大小并不均匀,而映入观者眼中时十分均匀。仰角之理,如A图所示:假定我们要在六丈高的壁上横断地划分为均匀的六格,不可用几何的方法把它分为每格一丈(如A图中左边上的自O至B)。我们必须使下面的格子小而上面的格子渐渐放大(如A图中右方的自O至B)。因为前者映入眼中时,觉得上方的渐小而下方的渐大。故必须把上方的渐次放大,方才看见均匀的状态。试看图中的仰角的视觉线(visual rays)所示,壁上的格子实际上虽大小不均,但投影于眼中时,上面格子渐次缩小,成了与各视觉线相交的弧线(点线)上的状态,即各格距离相等而均匀了。帕特农神殿各部的尺寸,都根据这仰角之理而加减伸缩,故感觉上十分美满。

3.科林斯式柱头 - 图4

希腊雅典的宙斯神庙,柱身表面刻着细沟,柱头加有曲线

5.帕特农的柱,不是根根一样粗细的。大概两边上的柱较粗,中部的柱较细。因为凡物衬着明亮的背景时,看起来好像细些;反之,衬着黑暗的背景时,看起来好像粗些。如B图中X及Y所示。这好比一个人,站在野外时看似瘦些,站在门中时看似胖些。帕特农两边上的柱,以天空为背景;中部的柱,以殿堂的内阵为背景。倘用同样粗细的柱,眺望时必见两边上的柱异常细而中部的柱异常粗,很不美观。故必须把两边上的柱加粗,把中部的柱缩细,以补足这错觉,方才看见各柱一样粗细。柱上面的排档间饰(metopes)也不是大小一致的,亦因背景的明暗加减其大小,亦如B图中X与Y所示。

看了以上所述的帕特农神殿建筑的视觉矫正的五要项,谁不惊叹希腊人的造形美感的异常的灵敏?想象了这殿堂的十全之姿,而反观我们日常所见的所谓建筑,真是草率了事,谈不到“美术”的。想象希腊市民的丰富的美术教养,而反观我们日常所见的人,就觉得他们的眼睛对于形式,气度太过宽大;大小不称,粗细不匀,都漠然不觉;曲了也无妨,歪了也不要紧,只要满足了“实用”的条件,一切形式皆非所计较。气度不是太过宽大么?

话归本题:帕特农的建筑,除了上述的视觉矫正之外,其他工事的精美尚不可胜言。

柱的表面,都刻着细沟,每柱周围二十沟。沟的作用,一则使柱增加垂直之感,二则希腊地在南欧,日光强烈,光滑的大理石柱面,反映太强,刺激人目使起不快之感。故设细沟以减少反光。

柱的头上,必加曲线(多利安式的也必有一层曲线),其作用使柱与楣的接合处柔和自然,好似天成;因此柱可减少负重的感觉。

各部石材接合的地方,绝对不用胶(如水泥、石灰等),全用凿工镶合,毫厘不差,天衣无缝。故帕特农全体好像一套积木玩具。假如有巨人来玩,可以把它全部一块一块地拆开,再一块一块地搭拢来,而且希腊人非常讲究力学,虽然构造上全不用胶,但非常坚牢。试看现今的遗迹的正确,即可确信这神殿倘无人力的破坏,二千四百年来一定完好如初。

总之,希腊神殿建筑的形式美,可谓十全。其中变化非常多样,而全体非常调和统一,可谓“多样统一”(Variety in unity)的至例,故美术史家称这神殿为“理想在彭特利库斯大理石上的结晶”,又称之为“人类文化的最高表象”“世界美术的王冠”。

不幸这世界美术的王冠,纪元之后就被战争所摧残,经过了历次的劫祸,成了破庙的模样。罗马兴,基督教势力侵入希腊时,雅典处女神就被放逐,帕特农神殿被改用为基督教堂。殿内外所有关于神的描写的浮雕(皆菲狄亚斯手作的),都被取除,而在那里改装了血腥气的十字架。东罗马灭亡后,希腊又归属于土耳其。帕特农又改为回教寺院;除去了十字架,而在四周立起回教建筑的尖塔来。十七世纪时,土耳其御外侮,以这城山为要寨,以帕特农为火药库。敌军的炮弹打进殿中,火药爆发起来,殿的中部坠落。这是一千六百四十五年的事。十八世纪末,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埃尔金伯爵(Lord Elgin)惋惜这等古代美术的沦亡,出些钱,向土耳其人买了殿内可移动的一切雕刻,送到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去保藏。这似是文化掠夺,但也幸亏他拿去,后来希腊独立战争时免得损失。英诗人拜伦(Byron)却埋怨埃尔金。当希腊独立战争时,拜伦因热爱希腊艺术之心,投笔从军,到这残废的帕特农神殿前来痛哭赋诗,在诗中诅咒拆去浮雕的埃尔金和英国人。

关于帕特农已经叙述完毕。其北面的伊瑞克提翁神庙,在美术上亦有可观:殿由三部合成。东部为爱奥尼亚式柱堂。正面六根柱,其北边一根已被英人取去,今仅余五根。柱高廿二英尺,直径二英尺半,每柱有沟廿四条,柱顶作涡卷纹,形式优美。柱堂内亦供雅典娜守护神。北部也是爱奥尼亚式柱堂,前面四根,余不明。东部意匠非常特别,叫做女身柱堂。前面的四根柱,和后面两旁的两根柱,皆雕成女子立像的形式。像高七英尺半,立在离地八英尺的大理石基上。这前后六个女身柱,作对称形;东边的三个各左腿直立而右膝微屈,西边的三个各右腿直立而左膝微屈。西面第二像已被英人取去,现在其原位上补装一模造品。这建筑不过意匠特殊,艺术的价值远不及帕特农。这殿堂在君士坦丁大帝时曾被用为纪念堂。后历遭破损,十九世纪中稍稍修葺,大致复旧。

3.科林斯式柱头 - 图5

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中的“命运三女神”雕像

3.科林斯式柱头 - 图6

雅典卫城的伊瑞克提翁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