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近世音乐简史

    音乐在十八世纪以前,长期地受宗教的拘束,世俗音乐全无可观。十八世纪初德人巴赫出世,方始有独立的音乐艺术。此后名家接踵而起,音乐一日千里地发展,直到今日。故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近世史,即自十八世纪前半至十九世纪后半之间的音乐史。

    近世音乐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古典派音乐,后期是浪漫派音乐。两者的区别约言之,古典派音乐注重形式,表现纯粹的音乐美,绝对音乐就是这派的产物。浪漫派音乐注重内容,表现深刻的精神生活,标题音乐就是这派的产物。现在把两派分述如下:

    一、古典派音乐

    古典派可分为前后二期:前期为古典派复音乐,后期为古典派单音乐。复音乐是宗教音乐时代的作曲法。其法每曲有两个以上的独立的旋律,同时相并而进行。单音乐是近世器乐勃兴之后所改用的作曲法,其法每曲只有一个可以独立的主要旋律(常在高音),其余的都是辅佐这主要旋律的和声,不能独立,像现今学校中的二重唱、三重唱等便是一例。

    古典派复音乐有两大作家,即巴赫与亨德尔。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德国人,他是救音乐脱离宗教的桎梏而独立的人,故有“音乐之父”之称。音乐之父有子甚众,其第三子爱马纽尔·巴赫(Emanuel Bach,1714—1788)也是大音乐家,为后来的浪漫派的先驱。

    巴赫在音乐上是多方面的天才,关于声乐、剧乐(神剧)、风琴、钢琴、小提琴、管弦乐都有杰作。他发明钢琴的弹奏的指法(本来钢琴弹法很幼稚,仅用四指,巴赫始加用拇指),又发明“十二平均律音阶”——就是现今钢琴风琴所用的音阶。但最伟大的事业,是复音乐作曲法的改进。他废止宗教音乐时代所行的乐曲形式——即所谓“卡农”(Canon),而改用“赋格”(Fugur)及“托卡塔”(Toccata)等最高的复音乐形式。巴赫的赋格在今日还是音乐上的珍品。

    与巴赫同时同国的,还有一位古典派复音乐大家,便是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andel,1685—1759)。亨德尔是古今最大的神剧(Oratorio是关于宗教事迹的一种歌剧)作者。其中“救世主”(Messiah)被称为不朽之作。但他的伟大的事业,是声乐法与管弦乐法的展进。他的管弦乐法与巴赫的大异,接近于后来的单音乐,复音乐从此渐渐衰沉。

    单音乐代替复音乐而发达。其原因在于器乐的勃兴。巴赫以后,钢琴已发达完成。小提琴技术、管弦乐演法,皆显著地进步,因此音色变化复杂,无须再作艰涩的复音乐了。单音乐的先驱者,前已说过,是巴赫的第三子爱马纽尔和意大利的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1752—1832)等。其完成者有三大家,即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是奥地利一个车匠司务的儿子,六岁时就发露音乐的天赋。一生专研器乐,发表十二大交响乐,音乐史家称他为“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也是奥地利人,一个在世仅三十五年的短命天才。五岁时,就随父演奏旅行,见者皆叹为神童。十二三岁时开始作曲。所作以器乐曲为主。他的奏鸣曲比海顿的更为进步。他的四十九部交响乐中,以“G小调”及“C大调”(即朱庇特)交响乐为最著名。

    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1770—1827)是近世最伟大的乐圣,晚年两耳全聋,而其九大交响乐中的最大的杰作《第九交响乐》(又名《“命运”交响曲》),却在全聋的时期中制作,好像是有神力似的。他的作品,除九大交响乐以外,主要是奏鸣曲、四重奏序曲等,其中《月光奏鸣曲》(Moonlight Sonata)、《克罗伊采尔奏鸣曲》(Kreulz Sonata)、《悲怆奏鸣曲》(Sonata Pathetique)等为最著名。他的乐风的特色,是注重精神生活的表现,故其作品超越于形式美之上,有深入肺腑的感人力量。他是模范的标题音乐的作者,又是近世古典派音乐的桥梁。

    二、浪漫派音乐

    浪漫主义是热情的、主观的。故浪漫派音乐尚清新,贵独创,有不拘形式的倾向。贝多芬以后的浪漫乐派,荟聚于德法二国。其中最大的天才有七人,可分三时期如下:

    第五编 近世音乐简史 - 图1

    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被称为“歌曲之王”。以前的作家竞作长大的乐曲,他独能发见短小的歌曲的价值,一生所作共有八百余首名曲。其中《听呀!听呀!那云雀》(Hark, Hark, theLark)、《野蔷薇》(Heidenroselein)、《魔王》(Erlkonig)等传诵最广。但他也作大乐曲,有交响乐十曲,和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各二十余曲。其中《未完成交响乐》(UnfinishedSymphony)和《C大调交响乐》最为著名。他是生涯坎坷的短命天才,于《未完成交响乐》的制作中死去,但其作品却能成为杰作,至今常在世间开演,也好像是有神力似的。

    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是浪漫派歌剧的建设者。十一岁时已能作歌剧。一生杰作甚多,其中有《自由射手》(Freischutz)一剧最广受世人的欣赏。剧中的音乐被选拔出来,施行于各种器乐上,口琴曲中也有《自由射手》的编曲。他的乐风的特色,是打破形式而注重感情表现。他采用民间音乐作为曲的基础,使音乐的效力广被于民众,是现代音乐的先驱。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全生涯幸福,其作品也异常美丽可爱。所作钢琴曲《无言歌》(Song without words)尤为清新粹美,可说是浪漫音乐成熟期绝顶的产物。序曲《仲夏夜之梦》(Midsummer Night's Dream)也是脍炙人口的音乐,这是他十七岁时所作的。

    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为浪漫色彩最丰富的作家。他的生活非常浪漫,曾经失恋、流浪、试图自杀,终于癫狂而死。他的作风如其生活,奔放而热狂。钢琴曲《蝴蝶》(Papillon)、《狂欢节》(Carnaval)、《梦幻曲》(Traumerei)等,为最脍炙人口的小品,也可以代表他的乐风。

    以上四人,是德意志风的浪漫乐家。总括各人的特色:舒伯特是歌谣式的,美的。韦伯是描写的,民乐的。门德尔松是技巧的、爱情的。舒曼是诗的,热情的。

    以下三人是法兰西式的浪漫乐家。

    肖邦(FredericFrancois Chopin,1810—1849)是波兰人——亡国之民,其音乐中充满着忧愁悲哀的感情,钢琴曲《夜乐》(Noeturne)可说是他的代表作。他平生喜穿黑衣服,又喜在晚上或暗室中弹钢琴。这种特殊的生活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所作钢琴音乐多且美。享年只有三十九岁,也是一位短命天才。

    柏辽兹(Hector Louis Perlioz,1803—1869)是法国乡村间一位医生的儿子,由医学转入音乐,一生潦倒,多愁多苦不亚于舒曼。所作交响乐最有特色,后人称他为“交响诗人”。他研究管弦乐法,大著进步。又用全然独创的方法制作交响乐,在曲中加以文词的标题,说明曲所描写的事象,称之为“交响乐诗”(SymphonicPoem)。其中像《幻想交响乐》(Symphony Fantastic)、《在意大利的哈洛尔特》(Harolden Italie)为最著名的作品。他是现代标题音乐的勇敢的先锋。

    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是匈牙利人,其作品中最有名的是《匈牙利幻想曲》(Hungarian Rhapsodia),这是由匈牙利民谣的旋律来改作的。此外有交响乐、交响乐诗,乐风都很奇拔。李斯特与柏辽兹的音乐,在浪漫乐中另树一帜,论者说这二人是浪漫派中的异端者,现代标题音乐的有力的指导者。十九世纪后半以来的音乐,皆自这两人的作品风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