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音乐之门
音乐的门前有三个阶段。读者欲入音乐之门,必先踏上这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叫作“音的历时”“音的质量”与“音的表情”。分述如下。
第一章 音的历时
艺术分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两大类,绘画是空间艺术的代表,音乐是时间艺术的代表。故欲学习音乐,必先端正时间的观念。画画的时候不妨停一停笔,考虑一下。走路的时候,不妨停一停脚,休息一下。只有唱歌(或弹琴)的时候,不许停一停口(或手)而考虑或休息一下,必须照乐谱所指定的时间进行。故学习音乐,必须看重时间,不得任意增减。
音乐上音的历时,叫作“拍子”。拍子由音的长短与强弱造成。拿步行来说,大家喜欢一步一步历时相等。倘要一步快一步慢,就嫌吃力。又大家喜欢左右脚略有轻重之分,“行行”地走。倘要每步一样轻重,“得得得得”地走,就觉得气闷。人的脉搏与呼吸,也都是历时相等而强弱相间的,换言之,即合拍子的。人的行为,都喜欢合拍子。走路还是小事;倘是挑担,拍子尤为重要。“杭哟,杭哟……”必须历时正确地相等,强弱正确地相间,方能帮助劳动。不然,担子挑起来一定觉得非常吃力。
把音的长短强弱加以研究,使之变化复杂,而给人更快更美之感的,便是音乐艺术。故音乐上有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六拍子等种种拍法。譬如我们平常随意读文句要:“春天来,百花开”,一定不约而同地使“春天”与“百花”四字各占一拍,而使“来”和“开”两字各占两拍,这才觉得自然舒适。用〇代表一拍时,这文句各字历时的长短一定如下:
例1
更进一步而考察,我们读这文句时,又不约而同地把各字分强弱。逢单的字(第一、三)一定读得强,逢双的字(第二)一定读得弱。用●表示强拍子,〇表示弱拍子,这句的读法一定如下:
例2
音乐上的“二拍子”,便是根据这不约而同的自然要求而造的。
又如我们大家随意诵读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定不约而同地使各字历时长短如下:
例3
更进而考察各字的强弱:这诗句因为字多,强弱变化比前复杂。逢单的四个字(第一、三、五、七)一定强;但四强之中,第一与第五字一定更强,第三与第七字一定次强。因为我们读这七言句时,当它是四言句与三言句的联合而着想的。第一字是四言句的当头,第五字是三言句的当头,所以大家读得更强;第三与第七字便成次强。用●表示强,表示次强,〇表示弱,这诗句的读法一定如下:
例4
音乐上的“四拍子”,便是根据这不约而同的自然要求而造的。
读者倘喜欢吟诗,便可由此悟到古人作诗法所谓“一三五勿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因。一三五因为是强音,读起来重韵头而不重韵脚,故平仄可以不论。二四六因为是弱音,读起来韵脚清楚,故平仄必须分明。
又如我们大家随意诵读“盛年不重来”的五言诗,读得快一点,一定不约而同地使各字历时长短如下:
例5
即“盛年”“一日”等两字合占一拍,“来”“晨”等一字独占一拍。各拍的强弱,一定是每句第一拍强,第二三拍弱。因为五言句字数不多,不必像七言句那样当作两句联合着想,就只有当头一拍为强了。读法如下:
例6
音乐上的“三拍子”,便是根据这自然要求而造成的。
有时我们诵读此诗,喜欢把这四句当作两部分而着想。即“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为第一部分,“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为第二部分。意思是把每两句当作一句看。这样各当头字又有强与次强之分。读法如下:
例7
音乐上的“六拍子”,便是根据这自然要求而造成的。
由上所述,可知拍子是人人不约而同的自然要求,不是机械地造作出来的。读者不要把音乐看作一种很难的事业,而以门外汉自居。只要反求诸己,便可从容地踏上音乐门前的第一阶段。
第二章 音的质量
第二阶段比较的稍高一点。但稍费些力,也容易踏上。读者大概都听见过汽笛声和钟声。汽笛鸣响起来,由钝而尖,或由尖而钝。“钝”在音乐上称为“低”,“尖”在音乐上称为“高”。这种高低的差别,便是“音质”的变化。钟声没有高低,用力敲时声音大,不用力敲时声音小。大就是重,小就是轻。重就是“强”,轻就是“弱”。这种强弱的差别,便是“音量”的变化。学习音乐,必须明辨音的“质”与“量”,即音的“高低”与“强弱”。高的声音可以强,可以弱;低的声音也可以强,可以弱。强的声音可以高,可以低;弱的声音也可以高,可以低。笛声是高而强的,莺声是高而弱的,牛鸣声是低而强的,蛾飞声是低而弱的。由这四个实例,音的高低强弱不难明辨了。
所谓尖钝,便是高低。所谓大小、轻重,便是强弱。但在普通言语中,有时随便通用。诗文中也是这样。例如唐诗宋词,其中描写女子私语,常用“低声”“软语”等词。照音乐理论说来,这“低音”的“低”字是不通的,因为女子的声音总是高的,即尖的;极少有低的,即钝的。私语时声音放得轻,应该说弱声,不能说低声。倘说低声,这女子的声音就同牛鸣一样,岂不可笑!但诗文中原可这样通用,现在并非说诗词用字不妥,只是表明乐理中的“低”字与文艺中的“低”字用法不同而已。
据物理学,音由物体振动而发。振动愈急(即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愈多),发音愈高;愈缓,发音愈低。又每次振动往复的范围(即振动幅)愈广,发音愈强;愈狭,发音愈弱。故高低是由振动数多少而生的,强弱是由振动幅广狭而生的。音的强弱比较的简单:响一点便是强,轻一点便是弱。大家容易辨别,不必多说。音的高低比较的难于辨别,申说如下:
振动数不到16的,其音太低,超过30000的,其音太高,皆为人耳所不能闻。人耳所能闻的,是振动数16—30000之间的音。可见音的高低,种类繁多。但音乐上所使用的音,范围还要缩小。如风琴、钢琴键盘中央那个C调的do音,它的振动数为128。右方高八度的do音加倍,为256。两do音之间,夹着六个音。各音的振动数如下:
音的高低有两种辨别法。第一是绝对的高低的辨别法。第二是比较的高低的辨别法。前者是固定的,辨别很困难。譬如没有风琴,要你凭空唱出一个中央C调的do音来,你倘不是有相当的音乐修养的,一定难得正确符合。因为你不能命令自己的声带,叫它每秒钟振动128次而发中央C调的do音。故初学者不要求辨别音的绝对高低,但必须能辨别音的比较的高低。
比较的高低是不固定的,辨别较易。例如:一、随意唱出一do音,要你依照上述的振动数比例,继续唱出remi fa sol la si do各音来。二、随意弹出一群音来,要你辨别它们的关系,例如哪一个是do,哪一个是re等。这两种辨别能力,初学者必须努力学得,方可进而研究音乐。这第一种就是唱歌的基本练习的起点,第二种就是欣赏音乐的训练的初步。养成了这两种能力,音的高低的观念方为确立。怎样可以促成这观念的确立?没有其他方法,只有实地练习。即凭借风琴、钢琴的辅助而练唱,以矫正自己的发音;常听别人唱奏,以训练自己的听觉。这是理论所无可为力的地方,这册《音乐入门》爱莫能助了。
第三章 音的表情
音乐门前的三重阶段,第一重较低,第二重稍高,第三重最高,叫作“音的表情”。学习者倘踏不上这个阶段,始终是音乐的门外汉;虽学习音乐,只是向门内探望而已。
有音符而又有文词的,叫作“歌”。只有音符而没有文词的,叫作“曲”。曲是音乐的作品,歌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不是纯粹的音乐。普通学校里专重唱歌,人们便误以为唱歌就是音乐,这是谬见。音乐的作品是曲。故学习音乐,切不可仅就文词上探索其意义,必须就音符上辨别其表情。音符虽然不告诉我们什么话,而只有高低、强弱、长短的区别,但也能表出一种感情,使我们听了如同听讲话一样。这话叫作“乐语”。这是一种“世界语”,不须翻译,无论何国人都听得懂。它的幼稚时代,便是笑、叫、叹、哭。一个外国人说话,没有学过这外国语的人听不懂,但一个外国人笑、叫、叹、哭,谁都懂得他是欢喜、惊恐、忧愁或悲哀。音乐是由笑、叫、叹、哭进步而成的,所表现出的感情自然更为精密、详细而复杂。读者要练习听乐语,可先从下列的两个简单乐句入手:
例8
这只是音阶的上行与下行,各音的强弱、长短都没有什么区别,可谓简单之极了。然而正确地唱一遍时,也能表出一种感情。(1)使人听了兴奋,好比前进,好比日出;(2)使人听了消沉,好比退省,好比日暮。现在试把这两乐句略微改变一下:
例9
这两乐句和前两乐句相似,不过接续进行改了跳跃进行。其所表出的感情也大致相似,但是比前更加豪爽。(1)好比乘风破浪,好比排山倒海。(2)好比雨过天晴,好比烟收云散。读者倘听得懂这些基本的乐语,便可理解下例小曲的意味:
例10
请把这小曲唱一遍,辨辨滋味看。起初你大概觉得这旋律很简单,只是两个乐句的重复而已。但你多唱几遍,便会发生一种感觉:似乎心情渐渐安静起来,身体渐渐疲倦起来;站着的人想坐下去,坐着的人想躺下去。第一行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的使你暂时兴奋,想坐起来,站起来;但第二行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的使你又坐下去,又躺下去。
唱第一行的时候感觉到生活的愉快、前进的兴趣;唱第二行的时候又感觉到闲静的可爱、休息的舒适。而且一动一静,很是调和自然,好像散步时的一徘一徊,呼吸时的一呼一吸,荡秋千时的一来一去。这是因为
和
很协和的缘故。然而你唱了多遍,终于感觉到渐渐由动趋静,这是因为这小曲开始和终结都是
的原故。细味起来,开始的两个
似乎预先告诉你一个安静的地方,经过小小的曲折之后,归结到这
上,似乎终于引导你到达了这地方。这是一首催眠歌。母亲逗幼儿睡觉时哼这个旋律,哼不到几遍,幼儿便会闭上眼睛,呼呼入睡。
再举一例,以助读者听辨乐语:
例11
这曲给人的最初印象,是哀愁,婉转,而又甘美。细味起来,好比两人的问答。第一行,好比一个人怀着满腔忧疑叩问另一个:“这件事究竟是怎样的?”第二行好像另一人词严义正地回答他说:“这件事本来就是这样的。”第三行,好像那人不能信服,又提出疑问来反驳:“那么……难道也是这样的吗?”第四行,另一人加强语气,诚切恳挚地答复他,仿佛说:“当然都是这样的,毋庸怀疑。”这样的起承转合,一场问答就圆满地结束。
如上所述,可知音乐自己有一种语言,能告诉人种种意味。欲习音乐,必须理解这种语言。这种语言不像外国语那样可由教科书学习。耳聪的人,不学自会。其次一经指点,便可顿悟。
在音乐上,有文词而用人声唱的,叫作“声乐”,没有文词,仅用乐器演奏的,叫作“器乐”。故可知器乐是纯粹的音乐。学音乐的人,最初由声乐(唱歌)入门;但后来必须研究器乐,方可完成。进行曲、舞曲便是最浅近的器乐曲。学唱歌的人不妨一面留意进行曲和舞曲的演奏及欣赏。
音的历时,音的质量,音的表情,可说是音乐门前的三重阶石,踏上这三重阶石,才能有希望进入音乐之门。
外一篇 音的习法
学习音乐第一要辨识门径,第二要确修技术。说明于下:
一、辨识门径
音乐表现可分为二类,其一是用人声唱歌,名曰“声乐”。其二是用乐器演奏,名曰“器乐”。声乐中虽然也有种种组织法,但表现器具只是人声一种,概称之曰“唱歌”亦无不可。器乐则种类繁多,所用乐器有数十种,组织方法亦变化复杂。普通学生学习音乐,应取道如何的门径,不可不先辨识。
现今普通学校中的音乐科大部分的工作是唱歌,或只限于唱歌而不修器乐。音乐科的工作范围究竟如何?照教育部所定课程标准,初中一年生即须兼习唱歌和器乐基本练习。但实际奉行的学校似乎极少,大都仅教唱歌而音乐科的能事已毕。学校的实际虽然如此,但学者应该明白学习音乐所应走的正道。其道如何?答曰:“宜以声乐为基础,以器乐为本体。”在小学校受了唱歌训练后,基础略具;初中一年生自当进而接近音乐的本体。声乐何以为音乐课业的基础?器乐何以为其本体?其理如下:
1.音乐是人的感情的发表。声乐是用人声演奏的音乐,故声乐的发表感情最为直接。最直接的表现最自由,且最易感染。因这理由,声乐在音乐上有根本的价值。器乐原是由声乐发展而来的,即因人声的音域有限,不够应用,遂用乐器代替喉音而作更广大的表现。换言之,声乐是直接用自己的身体发表心中的音乐,器乐是在心中默唱而以乐器代替身体发表。故声乐为乐器的根本。无论学习何种乐器,必须从声乐研究(唱歌)开始。凡擅长器乐演奏的人,同时必擅长声乐;不过其喉音未经磨练,不能用口直接表现而在心中默唱而已。故中学校的音乐科须以唱歌为主而以乐器练习为副,以冀其基础巩固。
2.音乐是表现音响的美的艺术。音乐与言语不同,言语含有意义,音响则只有高低强弱长短而没意义。唱歌的歌词是用言语表示意义的,故唱歌不是纯粹的音乐,是音乐与文学的合并的表现。不用言语表示意义而仅由音响的高低强弱长短表现出音乐的美的,正是器乐。故曰:器乐是音乐的本体。近世音乐发达以来,器乐勃兴而大进。大音乐家的作品大多数是器乐曲,音乐演奏会所奏的大半是器乐曲。故近代称为“器乐时代”。器乐时代的人对于器乐必须具有相当的理解。故中学校的音乐科不可止于唱歌,而必兼修器乐,使学生具有器乐鉴赏的能力,而接触音乐的本体。
音乐的门径较图画更为简明。学者只须先修唱歌,略具基础,则兼习器乐,如是而已。唱歌是团体练习的,材料自有先生选配。器乐是个人练习,其材料亦有基本练习书或教本排定,不须自己探求。所修的乐器,则不外二种,即风琴与钢琴。因为风琴与钢琴是最完全的独奏乐器,既可奏旋律,又可奏和声。故初习器乐,舍此莫由。如欲修习小提琴、笛、喇叭(小号)[1]等其他乐器,亦须以键盘乐器(即风琴与钢琴)为基本。但普通学生的音乐课业时间有限,事实上不能专修多种乐器。故其音乐练习的工作不妨指定为唱歌与弹琴二事。
二、确修技术
音乐的门径很简单,容易辨识;但音乐学习的难点在于技术的修练上。流动的音过去即行消灭,不比形状色彩的留下凭据,故音乐修练最难正确。不正确的修练,虽门径无误,尽可流入邪道歧途,而不能入门。故音乐学习的要点,全在技术修练的态度上。现代音乐进步发展已达于极高深的程度。故研究音乐必取极严格、郑重而正确的态度。古人教人写字态度必端庄严肃,曰:“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这不是道学先生的迂阔之谈,确是深解技术的人的循循善诱的教训。凡技术修练,态度正确者必多进步,习字与习音乐同一道理。但说明理由,学者必抱功利心而盼待效果。今不言明态度正确的效果,则学者无功利心于其间,而可在不知不觉之中渐渐进步了。学习音乐正宜取这样的格言:“弹琴唱歌,态度必端庄严肃。非是要音乐好,只此是学。”近世进步的音乐,技术非常高深。无论声乐的唱歌,器乐的弹琴,都不许当作消闲娱乐之物而任意玩弄,须用严肃的态度而勤修基本练习。音乐的基本练习如何严肃,请为读者略述之。
声乐的基本练习,首重发声。声有地声、上声、里声三种声区。唱歌者必须充分练习这种声区的,使唱时善于变换。声区的变换名曰“换声”。换声是唱歌上极困难的一种技术。熟达这技术的唱歌者,其换声不见显明的痕迹,而自然移行。声区的优劣,全由唱歌法的基础的“发声法”的学习态度而定。学习态度不严正,决不能习成优秀的声区。发声的要点在于呼吸。须使呼出的空气皆为歌声,全不夹杂一点别种的声响,明快、澄澈而自由,方为最上的发声法。又声量的变化也须练习。唱歌时所发的声,须先由弱声开始,次第加强,再次第减弱,终于消失。这声量调节的方法名曰“弱强弱”(Messa di voce)。还有声的进行也有种种的技术。例如,从一音移到别音时,欲其不分明界限而圆滑进行,名曰“贯音”(Legato);由此更进一步,欲使两音完全接续,名曰“运音”(Portamento);反之,各音短促而分离的唱法,名曰“顿音”(Staccato);使歌声震颤,名曰“颤音”(Vibrato)。这等唱法各有其巧妙的用处,练习声乐的人均须一一认真地修习。唱歌者的最初步的功夫是练习发音字眼的明确。在唱歌上,无论何国言语,其发音必须明白清楚而正确,不得稍有模糊。练习者须置备小镜子一面,照着自己的口而校正发各母音时的口的形状。母音有五,即A(啊),E(哀),I(咿),O(噢),U(呜)。发A音时口作大圆,E作阔扁形,I作狭扁形,O作小圆形,U作合口形。歌词中所用的字眼都是各种子音和这五个母音的结合,故五种母音正确练习之后,就能正确地唱奏一切歌词中的字眼了。母音练习之法,先用A音唱出音阶上的各音,及各种音程练习课。顺次及于其他四音的练习。同时由指导者或由自己从镜中检点口的形状,每唱一音,务使口始终保住同样的形状而发同样的声音。不励行这种严正的练习,带着笑而任意唱歌的,都不是正当的学习者。他们是以唱歌为游戏,他们是侮辱声乐,他们的学习是徒然的。
弹琴的基本练习更为严密繁复。例如练习钢琴,则须依据原册的基本练习书而一课一课地弹练。每课中都有艰难的指法与迅速的拍子。一课弹练十分成熟,然后进而弹练新课。这不比看书,不是以懂得其意义为目的,而以学得其技术为目的。要懂得意义,可用理解力及记忆力;但要学习技术,理解与记忆都无用,而全靠“熟练”。熟练不能速成,除了一遍一遍地多弹以外没有别法。中等天才的人要熟练一个小小的钢琴曲,至全无停顿与错误而流畅地演奏的地步,至少也须弹练数十遍。但这种实技的功夫,必须身入其境,然后知道其难处。平日在小风琴上随意乱弹小曲的人,听了如此严肃的话未必能相信。他们不知道弹琴一定的指法,音乐有复杂的和声。不讲指法,不用和声,要仅在琴键上弹出一道旋律,原是容易的事。但现在的进步的钢琴音乐决不能就此满足,必须用复杂的和声与正确的指法。我们只有十个手指,要同时按许多键板而敏捷地继续进行,自非精研指法不可。但这仍不过是局部的技术而已。就全体而论,名家的作曲都有一定的速度与表情。弹奏的人必须充分理解其乐曲全体的内容,用了相当的速度而表现其曲趣,方为完全的演奏。故学习钢琴须用极认真的态度。演奏者的身体的姿势,手指的弯度,足的位置,头的方向,都须讲究,必须用恭敬严肃的态度,方能探得钢琴音乐的门径。否则止于音乐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