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店的艺术

    未来的建筑的主要题材,大约不复是为少数人的建物,而是为多数人的建物。未来的建筑的形式,大约不复为畸形的,而为合理的。到那时,现在的摩天楼就会同金字塔一样成了过去时代的遗迹。

    我国前时代人憧憬“京洛”之游,连“衣袂京尘”都可惺惺怜惜。现代人却都想“到上海去”,经商,发财。黄金之力与商业之道大矣哉!

    这种状态正是暗合世界潮流的。只要就建筑上看,即可明知这变迁。前代的建筑主题是宫室,现代的建筑主题已变成商店。原来建筑一事,自来在美术史上占有最基础的立场。在无论何时代,建筑常为一切美术的向导。人类思想,时代精神,常在建筑中作具体的表现。

    现代商业是怎样兴起来的?远因在于百余年前:十八世纪末叶,拿破仑捣乱欧洲,弄得各国民穷财尽,人心不安。同时科学昌明,机械发达,工业勃兴,交通便利,生存竞争日渐激烈起来。于是欧洲的人就非努力赚钱不能生活。赚钱之道,莫妙于经商。商业都市由此日渐发达起来。直到今日,发达得“不堪回首”,有人说已到了繁荣的极顶了。

    第六讲 店的艺术 - 图1

    高达300米的埃菲尔铁塔主要由钢铁构件组成,在建造之初曾遭到许多法国人的反对

    现今世界商业的中心地,要算财力最雄富的北美。纽约本是世界第二大都,现今已变成了世界一等的商场。商业建筑,在这地方呈最大的伟观。其次要算德国。这个国家自从在欧洲大战中一蹶之后,奋起直追,一切建设都改弦更张,显示飞跃的进步。现代商业建筑上的新建设,大都发端于德国。在大战前德国就有许多建筑家创造新式的建筑,为现代都市建筑的起因。初有弗郎兹·施威登(Franz Schwechten)者,在柏林造“铁车站”,又造铁骨的百货商店,是为现代建筑上的“铁的革命”的先声。其后,又有阿尔弗雷德·梅塞尔(Alfred Messel)者,演进前人的建筑技术,又作铁骨的高层建筑。还有一位叫做亚历山大·居斯塔夫·埃菲尔(Alexandre Gustave Eiffel)的,在一千八百八十九年巴黎的世界大博览会中建造一个极高的铁塔,名曰“埃菲尔铁塔”,在当时是全世界知名的最高的铁造建筑。其高度为一千余英尺。这是世间高层建筑及大铁桥的起源。

    这班德国大建筑家的企图,加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势力,便演成现代商业大都市建筑的伟观。

    现代商业都市的建筑,大约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资本主义者方面的,第二类是劳动者方面的。前者是广告性质的摩天楼及各种尖端的建筑。后者是合理主义的建筑,如最近德国及苏俄所努力企图的所谓Siedlung [17],及各种实用本位的新建筑。

    现在把两种分述于下:

    一、广告性质的建筑

    广告性质的商店建筑,其形式不外两种:一种是异常的“高”,一种是特别的“奇”。对于上述第二类合理主义的建筑,这可说是“不合理主义”的建筑。因为资本家不管工本贵贱,不管合不合实用,不管对于都市人的生活上有否害处,一味求其形式奇特而触目,以为商品的宣传手段。现在先就“高”的建筑说。

    Skyscraper(摩天楼)在纽约最盛行。远望纽约市,好像一座树木都被斩了首的大森林。前回我讲中世的教堂建筑,曾经用森林来比方那种尖高而华丽的哥特式教堂。现在纽约的摩天楼,其高比教堂更甚,然而都是光光的,好像森林的树木都被剥了皮,去了枝叶。又好像是竹林中的怒放的春笋,然而笋尖头也都被斩脱了。

    纽约的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是有名的高层建筑,试看它的窗子之多,全体好像一扇旧式的格子窗。影片《金刚》就是以这高层建筑为背景而演映的。这种摩天楼大都是商业的事务所。我们骤见时,谁都感到惊骇。摩天楼所求的效果,就限于这点惊骇。在这惊骇中,一面可以夸耀他们商业资本的雄厚,一面可以宣传他们的商品,以推广其营业。但是讲到建筑本身,这样的高于实用上非但无益,而且有害。

    第六讲 店的艺术 - 图2

    从帝国大厦俯瞰纽约曼哈顿岛

    关于摩天楼高度的问题,在现今的建筑家之间有很多的争论。有一小部分的人,赞美摩天楼越高越好。他们以为这是北美文化的必然的结果,是北美人的天赋的性格的产物。但大部分的建筑家都反对高层建筑。就效果、地价、收入、租税、市民生活、活动、出入、时间消费,公众卫生,及安全等问题上着想,太高的摩天楼都是无益而有害的:一者,建物太高,遮断了光线,使地上常有大块的阴影,妨害公众卫生。二者,叠屋架床,空气也不清洁,又有害于公众卫生。三者,在试建期内,技术未练,有崩坏的可能,又有妨于公众安全。四者,其唐突的形式,有害于街道的美观,使人望见纽约市,只觉惊骇而感市街形式的不美。都市生活的弊害,其根源实在于高层建筑。据各建筑家说,高层建筑以八至十层为最适宜。过此限度,皆于都市生活有害。然而现在纽约等各大都市中,八层至十层的建物都躲在诸大摩天楼的脚下,不容易被人注意了。因此现代都市生活的人,暗中为商业建筑受着不少的苦痛。在资本家方面,为了竞夸广告,也受着不少的损失。高层建筑的初意原为经济地皮,但层数过多,材料及设备(电梯等)的费用增大,抵不过所收入的房租。据建筑家的计算,摩天楼的经济的高度,以六十三层为限。但现在世间超过六十三层的建筑很多,帝国大厦即其一例。

    据罗兰·比别斯(J.Rowland Bibbius)的计算,房屋的层数对于总投资的纯利益,其成数如下表(表中所举为普通所取的八种):

    第六讲 店的艺术 - 图3

    可知六十三层的建物,利益最大,过此限度,层数愈多,利益愈少。因为要在六十三层上再加十二层而成为七十五层,最后的十二层,建筑时需要特别的费用。例如电梯机,须用加高速度的特殊装置,须增加经费七十万元。下部基础须特别强固,又须增加经费。且上面的几层,屋面非缩小不可,而电梯所费的地位,非增大不可,每层要为电梯占去地位九十平方英尺。在七十五层中共占地位六千七百五十平方英尺。这样,添了十二层所多的贷赁面积,实在有限,可谓得不偿失。据前人的计算,高至一百三十一层时,其利率为百分之〇点〇二。

    可知“高”的建筑,在公众是有害的,在投资者是损失的。所得益的,就是一点广告作用。我六十层,你七十层,他再来个八十层。外人看来总是他的资本最厚,大家就信托他,向他交易。于是他的营业发达起来。于是商业都市呈了膨胀病的状态。

    第六讲 店的艺术 - 图4

    新加坡市区中心的摩天大楼

    次就“奇”而说,为欲使人触目,增大广告的作用,建筑就取奇形怪状的样式,即所谓“尖端的”新样式。尖端的新样式,不一定是不合理的。但倘不顾生活上的实用,而专以新奇为目的,也同摩天楼一样,为不合理的建筑。现代商店中较合理的尖端的建筑,可举德国开姆尼兹(Chemnitz)的Schocken(晓耕)百货商店为例。

    这是新建筑家门德尔松(Mendelssohn)所设计的[18]。这是现代最新颖的建筑样式。全体好像一艘大汽船。从来建筑所共通的“直”的样式,现在一变而为“横”的样式。在日间,白墙的横条蜿蜒左右,确比摩天楼的严肃的直条可爱得多。在夜间,带状不断的玻璃窗中灯火辉煌,仿佛几道金光,煞是好看。据评家说,这商店建筑的现代性有三:第一,这是铁材建筑。铁材的特色,是柱子所占地方极少,而且不须支在建筑物外部。因此外部可用带状不断的横长的玻璃窗和白墙,而不见一根柱子,几使人疑心这建筑物是从天空中挂下来的。这晓耕商店的柱子,在于窗内离窗三米之处,毫不占取壁面的地位。因此壁面可以全部开窗,使室外形式美观而室内光线充足。第二,这样式对于夜市有很大的效用。都市的生活,夜间常比昼间更加热闹。灯火是现代都市商店的一大笔开支。用了横长的窗条,透光容易,少量的灯火可以照出多量的光,增加其夜市的广告效力。第三,琐碎华丽的装饰风,已为过去时代的样式,为现代人所不喜。合于现代人感觉的,是“单纯明快”。这是一切现代艺术上所共通的现象。可说是现代的时代感觉。晓耕商店远望只见几条并行的曲线,而黑白分明。一种强烈的刺激深入现代人的感觉中。故在最近各种尖端的商店建筑中,晓耕为最进步的代表作。

    一味好奇而不顾形式的难看与实用的不宜的商业建筑,在现今也很多。最普通是仿古——就是模仿古代的神殿,用粗大的柱子;或模仿中世的教堂,用庄严的屋顶。银行建筑最喜取这种壮丽的装饰。美国最初的高层建筑,五十层,取哥特式教堂的样式,其建筑家自称其设计为“商业大教堂”。又如《芝加哥论坛报》报馆的建筑,取钟楼式,远望好像教堂的附属建筑。此外,在近代的建筑上唐突地加一排大石柱,或突如其来地加一个圆屋顶的,在各都市中处处皆是。据说,日本三井银行的资本只有建筑费,而建筑费中几根大石柱所费不小。他们是全靠这几根大石柱来表示金融资本的威权,而博取大众的信用的。

    这种仿古的尖端式,除了作奇特的广告以外,在形式及实用上都是无益而有害的。就形式而言,古今样式并用,使人起“时代错误”之感,破坏都市的市街美。就实用上说,大石柱在建筑的坚牢上完全是不必要的,专为装饰之用(古代不曾发明铁造建筑,必需柱为建物的支体,故其用处很自然。现今不需用柱支屋,即有不自然之感)。而有了这些大石柱,室内光线遮暗,损失地位,又使事务员能率减低,显然是无益而有害的装饰。然为了商业的广告作用,现今的都市中正在竞用稀奇古怪的式样,和不调和的触目的色彩。基督教的教堂形式,希腊的神殿形式,都出现在现代的商业建筑上了。惟有埃及的坟墓形式(金字塔)尚未被人应用过。也许不久将有金字塔形式的银行出现了。美术论者谓“社会所导出的必然性,常与造型美术的必然性不相一致”。诚然!资本主义者要求建筑形式的“触目”,于是背反建筑技术的必然性,演成种种不合理的状态。

    第六讲 店的艺术 - 图5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大厦,取复古钟楼式,远望好像教堂的附属建筑

    二、合理主义的建筑

    真的合于时代潮流的新兴美术的建筑,在现世自有存在,即合理主义的建筑艺术。

    在艺术史上有建设的意义的,为新兴美术。这是根基历史科学的静观的说法,最为中肯。能不墨守旧规,而开拓新境,方是有价值的新兴美术,是合理主义的建筑。这种建筑尽量应用现代的技术。例如机械代手工,铁材代木材,同时具有“单纯明快”的现代感觉。这是一切现代美术所共通的特色。

    自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的二百年间,世间的建筑事业日盛一日地在那里发展。然而只是增加些量,式样上大都屈从传统,全没有质的改进。经过这长期的衰颓之后,现在勃兴起来,顿呈全新的光景。所谓合理主义的建筑的主张,约有六点:

    第六讲 店的艺术 - 图6

    在2012年CNN评选的“全球最丑的十大建筑”中,采用三角金字塔式的柳京饭店名列第一

    第一,新兴美术中的建筑分为二类,即纪念建筑与目的建筑。前者是形式为本位的,后者是实用本位的。而实用本位的建筑居大多数。新建筑家所考虑的建筑样式,大多数是以“人生”为题材的。凡最合于实用的建筑,便是最进步的最美的建筑。

    第二,过去的建筑常牺牲实用性而夸耀外观美,都是不合理的。合理主义的建筑,须并重卫生、住居的快适,及形式的美观。

    第三,现代建筑大多数是目的建筑,故首重平面图(房室支配),次重侧面图(房屋的外观),即以实用为第一义,以美为第二义。

    第四,除必要的以外,不作无益的费用。例如柱,在过去时代是必要的,但是现代的铁材建筑上没有柱的必要,应当撤去。无用的装饰反有损于建筑的美。新兴建筑须以费用最小的材料,来作效用最大的机能。

    第五,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建筑的主要的题材应是住宅,尤其是“集合住宅”与“最小限住居”。现今德国及苏俄的建筑家,即以此为研究的主要目标。

    第六,美的建筑,就是实用性浓厚的建筑。工厂建筑在前代不列入美术中,现在成了建筑美术中的一大题目。

    综观上述六种主张,可知现代合理主义的建筑,其目的是要救济现代大都市中人的住居苦。现今的商业大都市中,地狭人多,住居的不舒服是生活上莫大的一种苦痛。要改良这种都市人的住居,虽然不是建筑单方面所能解决的事,然而建筑也总是改良的一端。合理主义的建筑家所设计的基础条件,就是想解决这个难问题,使都市中的勤劳者免除住居不良之苦,而获住居的卫生与快适。

    第六讲 店的艺术 - 图7

    朗香教堂(The Pilgrimage Chapel of Notre Dame du Haut at Ron-champ),1950—1953年由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建造,1955年落成

    第六讲 店的艺术 - 图8

    萨伏伊别墅(The Villa Savoye),由勒·柯布西耶及其堂弟皮埃尔·让纳雷两位建筑师所设计

    以上所说是现代合理主义建筑的一种重要题材。以下再谈它的形式美和材料。

    现代建筑的形式美,约言之,有四条件:第一,建筑形态须视实用目的而定。第二,建筑形态须合于工学的构造。第三,建筑形态须巧妙地应用材料的特色。第四,建筑形态须表出现代感觉。

    现代建筑界的宠儿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有一句名言:“家是住的机械。”这句话引起了世界的反应,大家从机械上探求建筑美。换言之,即从实用价值中看出的艺术的价值。凡徒事外观美而不适实用的建筑,都没有美术的价值,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丑恶的。现代人的家,要求室内有轻便的卫生设备——换气、采光、暖房等。要求建筑材料宜于保住温度,宜于防湿气,宜于隔离音响,且耐久,耐震。要求窗户的启闭轻便而自由。因此木框的窗改为铁框的窗。最彻底表现这种建筑美的,便是上述的Siedlung——集合住宅的新形态。集合住宅的意图,是用最小限的空间,最小限的费用,来企图最大限的活用。昔日不列入艺术范围内的平民之家,现在成了最显示美的特质的建筑题材。

    建筑形态合于工学的构造,就是要求力学的机能与建筑的基本样式保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铁比石轻便,比石占据地位更少;铁骨建造可使建筑物表面免去柱的支体。尽量利用这种力学的机能,便可在建筑上显示一种特殊的美。

    材料的特色,例如古代建筑用石材,表出石材特有的美。现今的建筑用铁,用玻璃,亦必尽量发挥铁和玻璃所固有的材料美。白色的半透明玻璃的夜光的效果,已在现代都市中处处显示着。

    现代感觉,不限于视觉,须与现代人生活全部相关联。例如最近流行一种钢管的家具桌椅,便是为了它适合现代感觉,与现代人的简便轻快的生活相调和,最适宜于作为“住的机械”的一部分的原故。

    建筑材料中,能使美的要求与实用的要求最密切地相关联的,莫如玻璃。为的是玻璃能通过光线,使室内明亮,同时有益卫生。因此现代建筑上爱用面积广大的窗。因此在现代建筑中,窗成了一重大的要件。因此不限于窗,又在桌、板、壁等处广用玻璃为材料,终于产出了最新颖的“玻璃建筑”。不久以前,建筑上发起“铁的革命”,现在又在发起“玻璃的革命”了。

    玻璃革命的首领,名叫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最初的起事,远在一千九百十四年。那年他在德国的展览会中建一壁面全用玻璃的建筑,名曰“玻璃屋”。这可说是玻璃建筑的最初的纪念物。凡事的兴起,总是出于浪漫的精神。“玻璃屋”的出现也如此:为了当时有一位美术评家名叫显尔巴尔忒(Scherbart)的,写一册小书,名曰《玻璃建筑》,捧献于大建筑家布鲁诺·陶特。陶特对他的浪漫的计划发生共感,就设计建造这“玻璃屋”,以为对显尔巴尔忒的答礼。显尔巴尔忒主张玻璃建筑的动机很浪漫的,但看下面这一段话即可知道:

    我们通常生活于闭居的住宅内,这是我们的文化的环境。我们的文化,在某程度内为我们所往的建筑所规定。倘欲使我们的文化向上,无论如何,非改变我们的住宅不可。现在所谓改,必须从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取除其隔壁,方为可能。这不外采用玻璃建筑,使日月星辰的光不必通过窗户入室,而从一切壁面导入。这样的新环境一定能给人一种新文化。

    上面所引的一段话,异想天开,浪漫可喜。然而我觉得怀疑,特在其“在某程度内”及“一定”两语上加了重点,以便吟味。究竟住宅对于我们的文化有怎样的关系?玻璃屋能否给人一种新文化?我一面觉得怀疑,一面又觉得新奇可喜。环境对吾人心情的影响之大,我是确信的。布置精美而装饰妥当的咖啡店、旅馆,使人乐于久坐,不想离去。西湖边上善于布置的茶店,其座位的形式好像正在向着游客点头招手。反之,良好的教堂建筑、宫殿建筑,又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氛围,能使人缓步低声,肃静回避。然而住屋的壁面统统用了玻璃,使人一天到晚住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晚到天亮睡在星月光中,于我们的精神上有怎样的影响?难于想象。

    玻璃建筑由这浪漫主义的时代兴起,现时转入现实主义的时代,各处都在盛用这种新材料了。但是用的范围究竟未广,尚未看见这新环境所给人的新文化。这且待将来再说。现在且把它的盛行的经过看一看。

    建筑上最初应用玻璃,远在中世时代。那时北欧的哥特式大教堂,柱子细而长,柱子的中间完全是窗,窗上嵌用色彩浓烈的“绘玻璃”。天光通过了这些色彩玻璃而射入,教堂内充满了一种神秘的光,酿成一种微妙的宗教的气象,使人入内如登天国。这用意当然与现代的玻璃建筑大异,而且用的范围也甚狭。但建筑上利用玻璃改变环境,使影响于人的精神,自此开始。也许显尔巴尔忒的浪漫论调是从哥特式教堂受得暗示的。

    第六讲 店的艺术 - 图9

    大量运用玻璃、钢筋的现代建筑在都市中随处可见

    其后,十八世纪宫殿建筑全盛时代,宫室内的壁上盛用玻璃。但不透天光,是当镜子用的。例如巴黎的凡尔赛宫内,有一间有名的“镜间”,即其一例。镜的作用很大:把空间扩大,使住者感到宽裕;反映绅士淑女的衣冠裙衩,使室内琳琅满目;夜间反射灯火,增大室内的光明,若用在相对的壁面上又可作成无限反射,造成一种神秘的光景。佛教会内供养舍利子的房间内,常用这种无限反射,使人由此窥见“无始无终”的“法相”,我觉得比用在宫室中更加适当。

    第六讲 店的艺术 - 图10

    哥特式教堂的彩绘花窗

    更次,十九世纪后半,机械工业发达,劝业博览会勃兴,建筑上亦盛用玻璃。在铁骨的框内嵌一块大玻璃,以代壁面。当时的遗物,就是伦敦的“水晶宫”及巴黎的“机械馆”。但以上都是当作纪念建筑物而偶用玻璃的。正式地用玻璃为建筑材料,是最近的事。

    自从一九一四年陶特造了“玻璃屋”之后,另有大建筑家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者,推进其设计,建一“玻璃事务所”。玻璃之用渐及于实生活。又有个新建筑家当忒林(Tantrin)者,作一铁骨的螺旋形的国际纪念塔,塔内有三间巨室,四壁都有大玻璃。听说这人现在已退隐在乡下,当小学教师。因为他的浪漫的计划,与现代俄人的合理主义不合的原故。前述的门德尔松所作的晓耕百货商店,也是盛用玻璃的一例。

    玻璃所以被盛用的原因有六:一者,玻璃的壁,能使建筑的模样全新。二者,玻璃的明快,合于现代趣味。三者,现代建筑以构造为本体,故喜用透明的材料。四者,都市生活要求夜间的照明,玻璃的照明效果最大。五者,商业建筑盛用橱窗,需要大玻璃。六者,玻璃适于社会思想家的主张。他们以为今日的世间,应该排除个人主义的生活,而提倡共同生活,故建筑上也应该撤去不透明隔壁而换用透明的玻璃,表示不闭关而公开。——这一条很有诗意,但实际上建筑用了玻璃,社会生活能否共同公开,我也觉得怀疑,而且可笑。

    第六讲 店的艺术 - 图11

    由英国建筑工程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的伦敦“水晶宫”(Crystal Palace),落成于1851年,后毁于1936年的火灾

    写实主义的玻璃建筑的代表的大作家,有两人,其一人叫做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 Rohe),他最近正在作一种伟大的设计:三十层的壁面全用玻璃的百货商店。但能否实现其计划,还是问题。还有一人,就是现代建筑界的宠儿勒·柯布西耶,他最近在莫斯科所作诸建物,壁面全用棋盘格子的大玻璃,全从实用的意味而使用玻璃。总之,在玻璃的浪漫时代,乃仅为了其材料的魅力而好奇地使用。入了写实时代,就从实际的要求而使用。玻璃建筑物阳光丰富,适于卫生;又光线充足,增加工作的能力。这两点最合于现代建筑的合理主义的要求。故密斯凡德·罗与勒·柯布西耶的主张,广受世间的赞许。据评家所说,玻璃建筑有普及于全世界的可能。我们且拭目以待之。

    从坟到店,现在已经讲完。建筑决不会永远停留在店上。以后向哪里去,难于预言;但看现代建筑的趋势,也可大约测知其方针。即未来的建筑的主要题材,大约不复是为少数人的建物,而是为多数人的建物。未来的建筑的形式,大约不复为畸形的,而为合理的。到那时,现在的摩天楼就会同金字塔一样成了过去时代的遗迹。

    第六讲 店的艺术 - 图12

    德国法古斯工厂(Fagus Factory),由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于1911年设计,是现代建筑与工业设计发展中一个里程碑

    第六讲 店的艺术 - 图13

    由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Staatliches Bauhaus),对玻璃幕墙进行了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