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从坟到店
从埃及时代到现代,世间最伟大的建筑的主题,经过五次的变更:在埃及时代,最伟大的建筑是坟墓,在希腊时代是神殿,在中世时代是寺院,在近代是宫室,到了现代是商店。人类最初热心地造坟墓,后来变成热心地造店屋。窥察其间人心的变化,很有兴味。
美国的辛克莱[1]为艺术下新的定义,说“一切艺术都是宣传”。这话看来好像是专为现代而说的,其实不但现代艺术如此,自古以来的一切艺术都是宣传。读过我的《西洋名画巡礼》及《西洋音乐楔子》的读者大概总记得:西洋的绘画和音乐,都是在中世纪的宗教时代发达起来的。详细地说,西洋的绘画和音乐都是被基督教利用为宣传手段,成了宗教艺术——宗教画、宗教乐——因而发达起来的。我们只要看圣书的故事画,到现今还有许多流传世间;祈祷歌和赞美歌,到现今还有许多人唱着,即可想见这两种艺术曾为宗教宣传得厉害。
艺术之中,为社会政策宣传最有力的,要算建筑。因为建筑具有三种利于宣传的特性,为别的艺术所没有的。
英国王室的官邸——富丽堂皇的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
紫禁城——中国古代帝王所居的故宫气势恢宏
第一,建筑这种美术品,形状最庞大。别的美术品,如雕刻、绘画等无论如何比不得它。因为庞大,故最易触目。绘画、雕刻等不是一般人常见的东西;建筑则公开地摆在地上,人人日日可以看见。因此建筑所给人的印象极深。利用这种庞大的形式来作为某种策略的宣传时,最易收揽大众的心。从前的皇帝住的地方必用极高大的建筑,即所谓“九重城阙”;使人民望见这种建筑物时,感情上先受压迫,大家畏缩、震慑,不敢反抗他的专制。
第二,建筑这种美术品,对人生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凡有建筑,总是为某种社会事业的实用而造的。故建筑与事业有表里的关系,不可分离。一切艺术之中,惟工艺美术与建筑二者对人生有直接的用处,工艺品可供日常使用,建筑可供居住。其余的艺术,如绘画、雕刻、音乐、文学、舞蹈、演剧等,都只供观赏或听赏,间接发生效用于人的生活,但不能直接供人应用(绘画虽可作亡人灵前的遗容,雕刻虽可作烈士的铜像,但也只供瞻观而已)。故这些统称为纯正艺术,而工艺美术与建筑则特称为实用艺术。实用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关联最切,公共机关、工厂、车站、邮局等,各有其特殊的形式。因了习惯及其形式的暗示,我们望见一种建筑时会立刻想到或感到这建筑所关联的社会事业,心情在无形之中受它的支配。庙貌巍峨,便是宗教要利用建筑来引人信仰而做出来的特殊形式。中国古代佛教的隆盛,“南朝四百八十寺”等宗教建筑的宣传力有以致之。
第三,建筑最富有一种亲和力,能统一众人的感情。故望见九重城阙的百姓会同样地震慑,望见巍峨庙宇的信徒会同样地肃然。跳舞场、咖啡店、旅馆,也会利用建筑的亲和力,做出种种的布置和装饰来克服主顾的感情,借以推广他们的营业。建筑的富有统一大众的感情的亲和力,是为了建筑由纯粹的(无意义的)形状和色彩构成,不诉于人的理智而诉于人的感情的原故。造型美术之中,绘画和雕刻所表现的形状色彩都有意义,只有建筑所表现的形状色彩没有意义。绘画可尽描一个人,雕刻可以雕一条狗;但建筑却不能把房子造成一个人的形状或一条狗的形状,在人的胯下开一扇门或在狗的眼睛里开一扇窗,而叫人走进去住。故绘画雕刻是借用物象的形状色彩来构成造型美的,建筑则不借他物,就用纯粹的形状色彩来构成造型美。借用物象的艺术所及于人心的作用,一半是理智的,一半是感情的。不借用物象而用纯粹形色的艺术所及于人心的作用,全部是感情的。换言之,绘画和雕刻的表现一部分是说明的;建筑的表观则完全是象征的(暗示的,例如用高暗示皇帝的权威,用黄色暗示宗教的庄严,等等)。感化人心,由理智不及由感情的容易,用说明不及用象征的深刻。所以,建筑的亲和力比其他艺术的特别强,最能统一大众的心。上述三种利于宣传的特性中,最后这一点“象征力”为最主要。
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和结构突显皇家的威严
吴哥窟——柬埔寨吴哥王朝时期庙宇,世界最大的佛教寺庙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哥特式建筑
建筑因有上述三种利于宣传的特性,故自古以来,常被社会政策、政治企图所利用,为它们作有力的宣传。我们看了各时代或各地方的建筑,可以从它们的样式上窥知当时当地的人的思想与生活。故建筑可说是具体化的时代相。
从埃及时代到现代,世间最伟大的建筑的主题,经过五次的变更:在埃及时代,最伟大的建筑是坟墓,在希腊时代是神殿,在中世时代是寺院,在近代是宫室,到了现代是商店。人类最初热心地造坟墓,后来变成热心地造店屋。窥察其间人心的变化,很有兴味。而且这种建筑物现今统统存在,坟、殿、寺、宫、店,好像五个“时代”的墓碑,记载着各“时代”生前的情状而矗立在我们的眼前,令人看了感慨系之。
我是预备把上面所说的五种大建筑的情状在以下的数讲中一一地详说的。但现在先在这里概括地说一说,当作绪论。
一、埃及坟墓
金字塔建在埃及尼罗河畔的沙漠中,是埃及隆盛期诸帝王生前自己建造的“喜葬”。这种建筑物的伟大,令人惊叹:其最大者,那三角形的顶点高约五百英尺,一边之长约八百英尺。用重二吨半的石头二百三十万条,由十万人在二十年中造成。这种大坟墓,当作建筑艺术观赏其形式时,只见极大、极高、极厚,除了一个“笨”字以外想不出别的字来形容。埃及隆盛期的帝王和人民,为什么肯把心力浪费在这样笨的建筑上呢?这是因为虽然号称隆盛期,人智究竟未曾进步,帝王笨,百姓也笨的原故。帝王握得了绝对威权,高踞在宝座上受万民参拜之后,心中想道:“我贵为天子,富有天下,难道也同虫豸般的百姓一样地要死?我死后一定会活转来。赶快派十万百姓给我造坟!要造得极高、极大!万一我活不转来时,也好教百姓看了我的坟战栗,不敢造反。”古来的帝王贪恋威福,大都作这样的感想。秦始皇、汉武帝等都访求不死之药;齐景公游牛山,北临其国而流涕,希望自古无死,使他可以久坐江山。这都是同样的笨。然而埃及的帝王笨得聪明而且凶:他能利用那庞大的实用艺术的亲和力来镇伏万民的心,使他们在这个君主绝对威权的象征物之下,永远瑟缩地臣服,不敢抬头。不要说当时的埃及人民,就是教现在的我们,一旦到了尼罗河畔的大沙漠上,仰望这个“君主绝对威权”的大墓碑时,恐怕也要吐出舌头半晌缩不进去呢!这是上古政教一致,君主专权时代的“大”建筑。现代商业都市的“大”建筑,显然是模仿这种坟墓建筑的办法,以夸示金融资本的威权的。
巨大的埃及金字塔——古埃及法老和王后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最持久、最具影响力的象征
二、希腊神殿
希腊时代的建筑,则用“美”来代替了埃及的“高、大、厚”而收揽民心。这也和希腊的风土人情相关联:四千年前,埃及和爱琴海文化已经炽盛;然欧洲尚在长夜的黑暗中,仅为新石器时代的民族的居屯地。其时中亚细亚的原始民族逐羊群而西南行,流入这天然形胜的希腊半岛,他们受了高丘上的橄榄的香气的熏陶,为苍茫的地中海和缥缈的爱琴海的灵气所钟,养成了一种美的民族性,就首先为欧洲创造光明灿烂的文化艺术。
起初,希腊久受波斯的侵犯。到了大政治家伯里克利[2]的时代,希腊联盟国制胜波斯,就乘势发扬国内的文化。伯里克利是主张民主主义的人,就训练雅典的自由市民,教他们建设起空前的文化来。其首先经营的,是修理先年被波斯军毁坏的卫城。在这卫城里建造大理石的神殿,以供养雅典市的守护神。伯里克利引导民众,把全副心力集中于这神殿的营造上。那守护神女的雕塑,由当时大雕刻家菲狄亚斯[3]担任;神殿的建筑,由当时大建筑家伊克蒂诺[4]指挥。造型的优美,诚可称为空前绝后。那神像用黄金和象牙造成,姿态优美,庄严无比,那神殿全用世界上最优良的大理石构成,各部力学的均整与视觉的谐调两方并顾,作有机的结合,全部没有一根死板板的几何的线,那檐、柱、阶,看来好像是直线,其实都是曲线。因为希腊人民的审美的眼力非常锐利,几何的直线,当因错觉的作用而望去似觉不平或不直,故必须用相当的弯度补足错觉,望去方才完全平直。所以那种神殿建筑粗看好像率直,不过是石基上立着一排石柱,盖着石檐;其实优美绝伦,为千古造型美术的模范。关于这事,以后分讲中当再详说。
帕特农神庙遗址——坐落于希腊首都雅典卫城的古城堡中心,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
帕特农神庙浮雕——现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古希腊馆
总之,伯里克利适应了希腊人的明慧的审美眼的要求,建造这精美的神殿来集中人民的瞻观,统一人民的精神。所谓守护神之殿,在意义上想来是迷信;但在形式上看来的确大有守护之功:黄金时代的希腊共和国的自由市民的心,是全靠这建筑的美的暗示力所统御着的。可惜这种神殿建筑,一部分被历次的战争所毁坏,一部分的雕刻被英国人偷去供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古希腊展馆中,现今雅典本土所存在的只有破损了的一部分。虽然破损不全,仍可个中见全,由此想见黄金时代的盛况。所以,诗人拜伦凭吊希腊,慷慨悲歌,写成有名的《哀希腊》的诗篇。
三、哥特教堂
希腊之后,罗马隆盛,但罗马人注重物欲,不甚讲究艺术,故虽有剧场浴场等大建筑,少可称道。罗马帝政衰而基督教兴。首先提倡基督教者是有名的君士坦丁大帝。他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国王就是教王,国民都是教徒。这是利用宗教来维持帝业。为欲永固帝业,非宏扬教法不可。于是欧洲一切文化艺术,都受了宗教化。自十二世纪至十六世纪之间的建筑,差不多全部是教堂建筑。
教堂与神殿有分别:希腊的神殿,里面只供神像,参拜者都在殿外。所以神殿不必大,但求眺望的美观。中世的教堂,则供养圣像之外,兼作教徒祈祷礼拜之所。故地方必须较大,且兼求内外形式的美观。基督是升天的,教徒的灵魂的归宿处是天上。故教堂建筑的形式便以“高”和“尖”为特色。屋顶塔尖高出云表,好像会引导人的灵魂上天似的。远近的人民眺望这等教堂,不知不觉之间其心受了建筑形式的暗示力的感化,对于基督教的信仰便一致地强固起来。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的哥特式屋顶——135座大理石尖塔直指天空,给人以超脱尘世之感
德国科隆大教堂——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内部结构
这种建筑有种种派别,但其中最能尽量发挥“高”和“尖”的特色的,要算哥特式(Gothic)。那种教堂现今留存在法兰西、意大利等处的,很多很多。其形式,为了极度地要求垂直的效果,不用粗的柱子而用许多细柱合成的柱束;又不用壁,柱束之间统用尖头的窗,因为尖头可以引导人心向上。室内用许多尖头的拱门,屋顶上用许多很尖的塔。故遥望哥特式的教堂,好像一丛雨后春笋,又好像一把火焰。当时这种建筑样式不限于寺院,凡城郭、学校、公所、邸宅,都受它的影响。而在意大利,这种“尖、高”的建筑术尤为发达。他们一味求高,不顾力学的限制而冒险地试建,有几处教堂竟是中途停工。违背建筑的构成的约束而浪漫地偏重形式,其结果必然失败。故哥特式建筑样式,不久跟了教会权与封建制的衰落而被废弃,后来同归于尽。现在我们游观巴黎、科隆,但见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矗立在广场的残阳中,告示着过去的光荣。
德国科隆大教堂——北欧最大的教堂,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
法国巴黎圣母院——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
四、近代宫室
以上三时代的建筑,都是宗教建筑。但因了时代精神的不同,建筑形式亦大异:埃及的坟无理地要求“大”,为建筑艺术的摇篮时代的作品,其实不能算是完全独立的美术。希腊的神殿方为建筑艺术独立的开始,在形式美的一点上,可谓登峰造极!哥特式教堂建筑把精神翻译为视觉形态,一味探求高的神秘,可说是浪漫风的宗教建筑。
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主题仍以教堂为主;但样式变更,废弃哥特式的浪漫,而取古典式的安定。不复千篇一律地崇尚一种样式,依作家的个性而自由创造各种作风,总称之为“复兴式”。但文艺复兴时代,欧洲艺术以绘画雕刻为主流,故建筑不甚有名。
文艺复兴以后,建筑的主题忽由宗教改向人生。但这人生不是民众的人生,是少数统治者们的人生,即建筑的主题便由教堂而变为宫室。
宫室建筑始于十七世纪中,兴于法兰西。十七世纪是“王权中心时代”,当时法兰西王路易十四世,是近代专制君王的好模范!他即位后的宣言,是“王者有统治的天权,人民不得参政”,于是大兴宫廷建筑,意欲把世界中心移到法国。其建筑样式即称为“路易十四世式”。这种建筑样式,华丽繁琐、多曲线、多装饰,建筑的构成部都用装饰遮隐,外观注重绘画的效果,内部装饰非常纤巧奢华,实为近世巴黎的浮夸风俗的起源。
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之一
凡尔赛宫——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其设计思想影响了之后几百年欧洲皇家园林的风格
当时路易十四世曾设立一个美术学院,专门培养“路易十四世式”的美术人才。巴黎有三大建筑,除前述的巴黎圣母院外,还有卢浮宫(Louvre)及凡尔赛宫(Versailles)的两座宫室建筑。这两宫都是路易十四世所完成的。凡尔赛宫,集合许多建筑家、雕刻家和画家,共同完成,尤为十七世纪宫廷建筑的模范。其形式秾丽纤巧,琳琅满目。从前教堂建筑时代的神秘高尚的气象,到这时代一扫无余。这时代的建筑,只有浓重的现世幸福的气象。路易十四世死后,次代的路易十五世变本加厉地扩张这种建筑式样,宫室的装饰愈加秾艳。其样式特称为“摄政式”(Style Régence)。奢侈之风流入民间,上好下效,国风日趋淫靡。其次的路易十六世,赶紧收回以前的浮靡的样式,而归复于古典的安定。这是法兰西大革命后的近代古典派的先驱,不可谓非路易十六世的功绩。但三代的骄奢之报,集中在他一人身上,终于使他失却了民心,犯了死罪。“宫廷建筑”跟了他一同上断头台。路易十六世上了断头台之后,十九世纪初,拿破仑就出来为法国主政。政权上了这位古代英雄之手,枪花[5]百出,欧洲被他打得体无完肤,赶快把他幽禁在孤岛中,但是各国元气斫丧,民生凋敝,从此人心不安。
五、商业化建筑
十九世纪科学开始昌明,工业因之而发达,交通因之而便利。生存竞争的幕就在这时候慢慢地展开。生存所竞争的是金钱。要金钱多,最好是经商。现代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基础,就在这时候奠定。与人事社会关系密切的建筑艺术,也在这时候开始商业化。
建筑在前代曾为贵族的装饰,到现在变成了商人的广告。百层的摩天楼,光怪陆离的玻璃建筑,合抱不交的大柱的行列,统是写字间、办公所、旅馆、酒楼、百货公司、银行的造型的姿态,统是商业的广告艺术。
北美财力雄富,世界第二大都市的纽约,尤为商业建筑森林。远望那些高层建筑,高大的墓碑,其无数的窗洞就像刻在墓碑上的一大篇墓志铭。最近《金刚》[6]的影戏片子在上海开映(为未曾看过这影片的读者附注:这影片描写一只大猩猩扰乱纽约,毁屋,伤人,爬到最高层建筑的顶上捉飞机等情状)。坐在银幕面前而把高层建筑看作墓碑时,便见纽约全市墓碑林立,好像一个公墓。这种高层建筑的形式,兼有了埃及坟墓的“大”和中世教堂的“高”,外加了现代的“新”和“奇”。所以形式的效果非常伟大,其新奇能挑拨人的注意,其高大能压迫人的感情;作为商业的广告,最为有效,可以夸示资本的势力,广受世人的信用。
帝国大厦——共102层,总高度为443.7米,纽约地标性建筑
某建筑家称其所筑的五十层的洋楼为“商业的伽蓝”[7](Business-Cathedral)。这不但是形式上的比拟;在作用上,现代的商业建筑利用形式的象征力来扩张营业,也与中世教堂的利用形式的象征力的引人信仰完全相同。而在建筑材料的驱使上,在物质文明,机械文明的今日,比一切古代自由得多。十万人扛抬二百三十万条两吨半重的石头而在廿年中做成的事业,在现代决不需要如许人力和时间;况且现代有混凝土、玻璃、铁等更便利的建筑材料,比较起古代事业来真是事半功倍了。
所以古来建筑术的进步,无过于今日。十九世纪的世界艺坛以绘画、音乐为中心,二十世纪的艺坛渐呈以建筑为中心的状态。而古来建筑艺术为社会政策做宣传的努力,亦无过于现代了。
以上已给西洋建筑史描了一个大体轮廓。我们仅从建筑这一端上观察,即可看见社会政策的要求,与造型美术的要求,实际生活的要求,三者常不一致。社会政策要求造极大的坟墓,极高的教堂,极触目的摩天楼,为其政策的助手。但有时为建筑的构成的必然性所难能允许,故埃及的金字塔要费二十年的劳役,意大利的教堂只得中途停工,北美的摩天楼反而不经济。(注:摩天楼超过六十三层以上,因为建筑工料特费,反而不经济。故超过六十三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是全为竞争广告而造的。)而在群众的实际生活上,也并不需要这样的建筑,其理无须赘说。最近苏俄[8]的建筑家,提倡尊重建筑的实用性,不作无理的夸耀,不尚无理的新奇,而一以群众生活的实用的要求为本。由此或将发展出未来时代的建筑的新样式来,亦未可知。
美国纽约曼哈顿岛——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天大楼集中区
摩天大楼林立的阿联酋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