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机为中枢
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一个最残酷的现实就是有一种意见认为是手机而非汽车本身有可能成为驾驶员场景网络的中枢。
有些汽车厂商正试图将车辆打造成每位驾驶员的技术中枢。有些则计划建立应用程序商店来出售经授权的第三方技术,从而建立一个赚钱的副业。该理念指的是一旦驾驶员进入汽车就可以为手机下载新应用程序和更新。几家汽车厂商已经开始为那些陷入3G网络窘境的驾驶员提供4G Wi-Fi网络。
一些厂商对此解释说,毕竟人的一生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车中度过的,而且从更大型的设备上下载数据会更简单。
在我们看来这种以汽车为中枢的模式并不是个好主意。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手机而且大多数人早已习惯于用手机进行下载。如果再有第二个数据中枢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潜在的不兼容问题,我们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是让汽车本身对操作系统一无所知,但能让乘客使用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中的程序。
例如:进入汽车时,手机中所播放的音乐将自动转至汽车音响播放;谷歌日历已经知道你要去哪儿并会自动把这些信息传达给汽车的导航系统;或许谷歌地图将从手机屏幕跳转到仪表板屏幕显示,这样既可以减少手机的电池消耗,同时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安全。这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移动应用程序。
汽车网络传播系统需要和所有乘客的个人技术相兼容,否则汽车厂商将会以成为数据孤岛而告终。如果我们不得不在手机和车辆中输入和存储重复的数据,那就意味着效率低下且多余。
手机之所以是较理想的数据中枢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每个用户可以选择一款操作系统在各处使用。2010年,谢尔·伊斯雷尔和保拉·伊斯雷尔试驾2011款福特Escape混合动力车。该车配有一款涉及语音命令、导航和温度控制的自动同步系统,从而将旅途变得更加安全且令人愉快。
这一系统还不错,只可惜它只支持Windows系统,而伊斯雷尔夫妇只熟悉苹果设备。尽管手机可以与该系统兼容,但用起来感觉还是像Windows操作系统——一款他们已经多年不用的系统。旅途中他们不得不好几次停下车来研究如何操作导航系统甚至连如何使用收音机都需要琢磨一番。他们更喜欢将苹果软件从手机无缝转移到汽车上,这样不会对操作系统产生任何陌生感。
在我们看来,智能手机和操作系统的兼容问题应该由用户来选择。然而,关键问题在于实施的速度。汽车制造商需要花费八年,最快也要三年的时间把一辆新车从概念转化为实体。而制作一款手机应用程序的时间仅为八个月。
所以没准当你下次购车时,汽车制造商还没能解决这个难题。多数人在购车时可能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但在购买之后这将对他们的日常驾车体验产生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