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场景

    你也许听说过“场景广告”。它始于谷歌于2003年所引进的广告联盟网络。谷歌的网络搜索器开始浏览数以千万计的网页内容,通过搜索关键字将广告与内容相匹配,场景广告由此而生。

    举个例子,假设你搜索去毛伊岛(夏威夷群岛中的第二大岛)的航班,你可能会收到一条优惠住宿的广告。然而,如果在你回家后查看你在岛上所发现的小商店的名字时,你可能会看到同样的优惠信息。在第一种情况下这条广告有意义,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则变得毫无价值。

    有时这样的广告不仅毫无价值,甚至是让人无语。科技作家和记者史蒂芬·列维发Twitter说:“2013年6月一架飞机于旧金山国际机场坠毁时,一条Expedia公司的广告突然弹出说‘鼓励我坐飞机去某地度假’。”如此失礼的行为并不少见,而且通常会给人以长久的负面印象,而实际上这些人正是广告商所希望吸引的受众。

    有时广告会适时地出现,但就是不知道该何时消失。当伊斯雷尔发博客询问购买新冰箱的建议时,朋友表示KitchenAid是个不错的选择,他几乎立刻收到了一条清仓抛售型号的广告,而且价格很诱人。5年后,他所浏览过的网页依旧发布有关冰箱、洗碗机、烤箱和各式各样厨房电器的广告,只是这些产品都已停产。

    简而言之,我们并不认为谷歌所发布的是场景广告。该广告系统缺乏个人模式,它不仅没有时间观念,也不明白弹出广告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或者我们在哪儿。

    这样的广告系统无法分辨我们是渴是饿,是冷还是寂寞。它不知道我们的意图。如果营销信息所注重的不是吸引我们的眼球,而是在场景时代下日益重要的意图和直接环境的话,其效果要比现在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