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识人
佐藤一斋先生认为,如果根据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是最好的,也是最正确的识人方法。他所著的《言志录》里有这样一句话“初见时的观察,多半无误。”一斋先生说得很有道理,大家都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和一个人接触得越多,你对他的判断也就会顾虑太多,从而出错概率同样也就多。因为初次见面时,没有掺杂任何的感情因素在其中,就算对方有伪装的痕迹,你也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可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加,则很容易受到他人情感因素的干扰,从而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孟子的观人方法则是根据一个人的眼睛,正如他在《孟子·离娄上》说的:“存乎人者,其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蚝焉。”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是心地不纯,他的眼睛就会飘忽不定;而一个心地纯正的人,他的眼睛就会清澈透明。这种判断人的方法也是相当准确的。只要细心地观察一个人的眼睛,就能大体上知道他是正是邪,是善是恶。
《论语·为政》上说:“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看来,孔子的识人方法也用到了佐藤一斋先生的这种第一印象观人法和孟子的看人眼睛观察法,这两种应用都是很有效的,都能基本上识别一个人。可是,如果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单凭这两点就不够了。必须遵从孔子的遗训,充分地运用上面所说的三种方法:视、观、察,使它们相结合,从而得出最正确的判断。
视和观在日语中都是看的意思,只是前者是指单纯的用肉眼去看外表,而后者除了看外表之外,还必须用心去看,去体会。也就是说,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观察人物的方法,首先是根据一个人的外表去判断他的善恶忠奸,然后再更进一步地了解他的动机,满足于什么样的生活,只有这样,一个完整的人才能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果一个人从表面上看起来正直不阿,可是为人处世动机不纯,那他也绝对称不上是一个正直的人。还有一种人,平日碌碌无为,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坏事,心地和动机也都很纯正,安于眼前的生活,但他有时也会禁不住诱惑,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危害人的事。所以,行为、动机以及满足度这三者相辅相成,三者都做到完美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