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气魄

    我们常说的气魄是什么?这个词很难用具体的形式加以说明,但要是从汉学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认为我们可以把它归结到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一类。

    我们常常会提到年轻人有气魄。但这并不能断章取义地说,只有年轻人才有气魄,而老年人却没有。其实气魄是所有人都有,虽然大隈侯爵比我只大两岁,但我不能不承认他的气魄很宏伟。

    关于浩然之气的说法,孟子曾经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他这里所说的“至大至刚”、“以直养”的说法,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常听人说某某人没有气魄,或是拿出点气魄出来之类的话。甚至还有人说,在烂醉如泥的时候大喊大叫,那是有气魄的表现;然而沉默不语常常被人家认为是窝囊废、没有气魄。

    酒醉后在街上大喊大叫直到被警察抓走而表现出来的气魄是没有人赞赏的。如果和某某人发生争执,明明知道自己是错的,还强词夺理也能别称之为气魄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以上都是误解了气魄这个词本意的表现。

    福泽先生非常注重独立自尊,他所说的自尊,我们可以理解为有气魄,自助、自守、自治、自存等,如果人们在做到自助、自守、自治、自存的前提下,同时具备自尊,那就再好不过了。自治、自存,只有在付出一定的辛劳之后才能达到。而我们所说的自尊,稍有差池就容易被人误解为倨傲或是不像话,也就是缺德。

    气魄这种东西并不是天不怕地不怕。如果说,过一下马路,也要说我有自尊,看到迎面开来的汽车也不避开,最终酿成惨剧,这种自尊并不是有气魄的表现。气魄是一种非常刚强,非常强大的气势,这种气势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那种单纯,轻率的意气用事。

    如果只是因为一时发酒疯表现出来的“气魄”,昨日还很厉害,今天就疲惫不堪,这并不是有气魄的表现。只有用刚正之心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气魄才能“塞于天地之间”,形成真正的气魄。

    现在的学生们普遍缺少这种气魄,常常被外界评论为软弱、淫靡、优柔之辈。如果现在的年轻人再这样下去的话,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整个民族都会丧失气魄。我觉得责任重大的这一代年轻人应该承担起这个重任,修身养性培养起气魄才行。我记得程伊川说过一句话:“哲人见机诚之思,志士厉行致之为”,或许文字有些出入,但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是我非常赞赏的。

    明治时代的前辈们,也就是我所说的“哲人见机诚之思”的这种人,而大正时代的年轻人无论如何也要成为“志士厉行致之为”的人。现在正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时代,我给现在年轻人们的意见是,时刻保持旺盛的气魄,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和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