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弊病

    正如过去的社会与现在的社会不同一样,过去的青年与现在的青年也有差别。在我二十四五岁时,也就是明治维新的青年与现代的青年,因为其境遇、其教育都迥然不同,所以要判断孰优孰劣,实在不是一句话所能表达的。有些人认为,过去的青年既有气概,又有抱负,远比现在的青年优秀,而现在的青年轻浮,没有朝气。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把过去的少数优秀青年同现在的一般青年相比,作出这样的结论,多少是有些不妥的。很显然,现在的青年中也有优秀者,而过去的青年中也有不够优秀的。维新前对士农工商阶级的区分极其严格,即在武士中,也有上士和下士之分。在农民商人间,也有世代都是地主,并担任村长等职务的人,和普通农民商人有区别,他们间的风尚和所受的教育自然也有所不同。由此来看,即使是过去的青年,也会因其出身于武士、上层的农民商人以及一般的农民商人的不同,而其所受的教育也因而有异的。

    以往,武士以及上层的农民商人,在青年时代,多数都是受汉学教官,首先是《小学》、《孝经》、《近思录》等,进而又要学《论语》、《大学》、《孟子》等。一方面,进行身体的锻炼,同时,还要培养武士精神。而一般的农民商人虽也受到一些教育,但只不过是学些极其粗浅的实用语文,如《庭训往来》那样的东西,此外还学些加减乘除的九九诀等等。因此受过高尚汉学教育的武士们,其理想高,且有见识,而一般的农民商人,因为只学了一些通俗的东西,所以大体上多是无学识者。但是,现在四民已经平等,不再有贵贱贫富的差别,都能受到教育。换句话说,岩崎、三井的儿子和大杂院中的儿子受到的都是同样的教育,因此,在多数青年中而有品性不佳、不学无术的情况,大概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把现在的一般青年同过去少数武士阶级的青年加以比较,彼此非难,并不恰当。

    现在,在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中,与过去的青年相比,有不少毫不逊色。过去,只要有几个就可以了,因此他们所施行的是培养伟人的天才教育。可是现在所实施的则是使大家受到同样培养的常识教育。过去的青年为选择良师而费尽心血,有名的像熊泽蕃山,到中江藤树的家请求列其门下,因未得许可,三天没有离开其家门。藤树有感于他的热诚,最后收他为门人。其他如新井白石对于木下顺庵,林道春对于藤原惺窝,都是选择良师以修学道德的典范。

    但是,现代的师生关系却完全乱了,师生之间缺乏美好的情谊,这真令人寒心。现在的青年不尊敬自己的老师,学校的学生看见老师,张口就像说相声的,或称之为说书先生,说他们课讲得不好,解释不清楚等等。这些作为学生来说是不应有的。从另一方面看,是因为学科制度与过去不同,学生要接触很多老师,以致把师生关系完全打乱了,同时,教师对学生也有不爱护的,甚而讨厌的。

    要而言之,青年必须接触良师陶冶自己。把过去的学问同现在的学问比较一下来看,过去专一于精神的学问,而现在则只是致力于得到知识。过去读的书籍全都是论述精神修养的,当然,这些是要用于实践的;有称为修身齐家的,有名之为治国平天的,总之讲的都是人道的大义。

    《论语·学而》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又说:“事君能致其身”,主张忠孝主义,更扩充为仁义礼智信的教义。另外,还谆谆加以教诲,以求唤起人的同情心、廉耻心,重视礼节,并且重视勤俭的生活。所以,过去的青年在修身的同时,自然以天下国家大事为己任,讲朴实、重廉耻、贵信义的风气很盛。与此相反,现今的教育重智育,所以从小学时期起,就要学很多科目,进入中学、大学之后,更要学习,以积累多数知识,这样就忽视了精神的修养,没有致力于精神方面的学问,所以,青年们的品质就成了可忧之事。

    总的说来,现代的青年误解了修学的目的。在《论语》中,孔子就感叹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用之于现在,也完全适合。现在的青年往往只是为学问而去做学问,一开始并没有树立明确的目的,糊里糊涂地去学,其结果就是,有不少青年在步入实际社会之后,往往会发出我为什么而学这样的疑问。由于有只要做学问不管是谁都能成为伟人这样一种迷信的思想存在,因而不考虑自己的境遇、生活状态,而去从事与自己不相应的学问,结果导致后悔。所以,一般的青年应该考虑到自己的财力,在小学毕业之后,应进入各种专门的教育中,学习实际的技术。同时,接受高中教育的人也应在初中时代就考虑到将来应学习什么专门学科,树立明确的目的,如果由于浅薄的虚荣心而误解了修学的道理,那么,这不仅误了青年自身而且也是招致国家活力衰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