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仁义与富贵

    正确的生财之道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实业呢?不错,社会中的工业、商业等以赢利为目的的事业都是实业。如果工商业没有增加财富的功能,那它的存在就没有任何价值,也不会带来公共利益。不过话说回来,工商业者一味地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管他人的死活,那结果又将如何呢?这很难说得清楚。但如果真如上文孟子所说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奇不厌”等等。(《孟子·梁惠王上》)我认为,真正的生财之道要是不以仁义道德为基础的话,那是决不会久远的。当然,这样搞不好也会让人产生轻利、不顾人情、超然世外的观念,可坚持这种观念又未尝不可呢!但世人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长此以往,仁义道德就会被忽视。一旦道德缺乏,那社会就必将衰落。

    再说就要触动学者们的痛处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中国),那时的学者们也倡导用仁义道德来治国,然后推行富国强兵的策略,可他们仅限于空谈,将利益完全抛弃掉。结果,宋代末年战乱不断,最终由元取代了宋。因此,利益和仁义道德相互协调,空谈仁义的理论只会产生负面效应,不仅会减弱物质的生产力,还会挫伤国家元气,最终让国家走向灭亡。

    说到以求利为目标,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他人的死活的事例也有不少。现在邻国的某地就正面临着和当时宋代相同的境遇。部份当权者不管他人如何,不管国家怎样,只要自己没事,对自己有利就好,甚至于连政府是怎样丧权辱国的也不在乎。

    宋代偏重于空洞的仁义道德理论,致使国家灭亡,可现在因为利己主义而岌岌可危的国家也不在少数。总之,必须要协调好利益与仁义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个人才能各得其所,发财致富。

    比如,经营石油、制粉,或者人造肥料等行业,如果没有追求利益的观念,一切听之任之,那事业也不会有大的发展,财富也不会有所增加。如果一项工作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也不管它是赔是赚,觉得对自己毫无影响,那这项事业也是不会有所发展的。

    反之,如是自己的事业,就会尽心尽力使其获得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人人脑海中都有为自己牟私利这种错误观念,那结局也必然是大家都将陷入悲惨的境遇里,无一幸免。也许在过去落后的年代,能侥幸逃过一劫。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一切事物都要按规矩来,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每个人遇事都先想着自己,那社会就要乱套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火车站检票口,如果大家都想先过去,那么狭窄的通道就只能是你挤我,我挤你,结果就是谁都过不去。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人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要从集体的利益出发。

    我所希望的是,人都要有追求利益的想法,与此同时,追求利益必须要与仁义道德相符合。否则,会像上文提到的中国宋代一样,陷入衰落。如果欲望违背了道理,那结果就是“不奇不厌”的可悲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