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以相爱忠恕之道交往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深的渊源。无论是从地理位置上、古代历史上、人民风俗上或是思想信仰上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两国之间也互相有着特殊的感情。谈到通商合作更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可是要如何合作呢,如何合作才能收到实效呢?也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无外乎就是互相理解,知道双方的需求,也就是《论语》里说的以相爱忠恕之道来交往。

    我一向主张的是,在商业上各取所需。而通商更要本着商业道德进行,这样才能达到目的。所以我在处理我国和中国之间商业互利往来的时候,一直都是本着忠恕观念进行的。也就是要对我国有利,同时也要对中国有利,而要做好这件事也并非难事。

    可以这样说,打开中国的市场等于进入了一个天然的资源宝库,既能为国家增加收入,又能在两国之间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所以,我提倡的是在经营方面,能由两国共同出资合办最好。不单是在商业来往上合作,在其他领域也可以多采用这种中日合作互利的模式。这样一来,中日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就会愈加紧密,进而实现两国间真正的互利合作。与我有关的中日实业公司,就是在这种意义上发起并成立的,它的成功之道也基于这一伟大构想。

    熟悉史实的人都知道,中国自夏、商以来,到后世的殷周时代都是为人所景仰的,那个时候,华夏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关于科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一些天文记事了解到,虽然这些文化到现在并没有被人们所认同。但是把这些拿来和今天的比,真有今不如昔的感觉。在那之后的西汉、东汉、六朝、唐、五代以至到宋、元、明、清,各朝都有二十一史的记载。历朝历代都有杰出伟大的人物涌现,例如北抗匈奴修筑长城的秦始皇,开通京杭大运河的隋炀帝。我们先不说这些浩大工程的目的何在,但看这些在千秋万代之后对人们所作出的贡献,这也是当今无法比拟的。我的商业构想正是基于这些伟大灿烂的文化。

    抱着这些美好的想象,大正三年的春天(1914年),我正式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到处考察民情。但是实际看到的却令我非常失望,精致巧妙的绘画里的美人、巧夺天工的景物都让我深深地感到:期望太过高,失望的感觉也就更加强烈。更令我感到尴尬的是,作为一个日本人,我竟然在儒教的发源地——中国到处讲述《论语》,甚至都让我觉得有种班门弄斧的嫌疑。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的两极分化现象。这里有上流社会群体,底层生活的人民,却很少见到人格卓越的中流社会人士。这个国家的人利己主义和个人意识太过强烈,他们没有集体观念,甚至家国意识也非常淡薄。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现今最大的弊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