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摒弃功利主义
素来以日本魂、武士道而自豪的我国的工商业者被说成是缺乏道德观念,这实在是件令人可悲的事。如果探寻其由来,我觉得这是因袭教育的弊病所致。虽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学者,更没有深远地究其根源。但在我看来,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朱子派的儒教主义,被在维新之前掌握着文教大权的林家一派的学说赋予了浓厚的色彩。他们把被统治阶级的农工商阶层人置于道德的规范之外。同时农工商阶级也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去接受道义的约束。林家学派的宗师朱子,只是一个大学者,是口说实践躬行仁义道德,而并不躬亲履行的人物,因此,林家的学风也产生了说和行的区别,即儒者是讲述圣人学说的,而俗人则是应忠实地履行的人,到头来仁义道德都是统治者们的事,百姓只需要服从就可以了。百姓只要耕种政府所给予的田地,商人只要能拨动算盘珠,就是尽到了责任。这种结果成了习惯,因此就缺乏爱国家,重道德的观念。
正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数百年所养成的坏风气,已经熏染成入厕而志其臭的地步。在这环境中,要做一个有道的君子,本来就不是件易事,加上欧美的新文明,又乘道义观念缺乏之机输入,翕然使人们趋向功利主义,更助长了这种坏风气的发展。
在欧美,伦理学很发达,修养品性的呼声也很高,不过,他们的出发点是宗教,与我国的国民性有不相同之处,所以其中最受欢迎而形成最大势力的并不是那种观念,而是在生产致富方面有立竿见影效果的科学知识,也就是有关功利的学说,富贵可以说是人类的欲望,可是对缺乏道义观念的人,一开始就教以功利的学说,就是火上浇油,煽动其欲望,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不少人,出身于低级生产者,以惊人的毅力,立身头家,从而跃上显赫的地位,这些人果真都是一直立足于仁义道德,循正路、守公德,以俯仰天地毫无愧色至今的吗?为了使与自己有关的公司、银行等事业兴旺发达,昼夜不断地尽心尽力,作为实业家而论,的确是卓越的,对其股东来说,也不可谓不忠。但是,如果为公司、银行尽心尽力的精神,仍停留在为自己牟私利这一观念上,增加股东的红利也只是为了充实自己的金库,那么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使公司、银行破产,使股东亏损的。孟子所说的“不夺不厌”就是指此。
另外,像那种为富豪巨商工作的人,如果单从其事迹来看,可以说是忠于职守者。但是,这种忠义的行为,完全是从自己得失的考虑出发的,原因是富了主家自己也会富。虽然说,被人看作掌柜的下手,并不光荣,但如果其实际收入而远远优于一般企业家的话,那么也可以不顾声名身份而去从事的,这时,他的忠义实际上是在于利益问题这四个字上,毫无疑问,同样是在道德准则之外的。
但是,世人把这种人物称为成功者,大加尊重和羡慕,青年后进之辈也把这当作目标,费尽心机,设法达到与之相同的地步。因此,坏风气盛行,永无止境。这样来说,好像我们商业者全都是不遵守道德的可耻之徒了。当然不这样,孟子说“人性,善也”。善恶之心人皆有之,其中也有不少君子深感商业道德的颓废,而努力去拯救的。不过因为已往数百年的积弊流传下来,形成了功利学说,再加上坏的智巧,就很难使有道君子在一朝一夕之中,能轻易地了解其所以。尽管如此,如仍放任自流的话,则等于要使无根之枝上叶繁,使无本的树上开花那样,无论是培养国本还是扩张商权,都是无可指望的。商业道德的精髓对国家乃至世界都有直接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阐扬信的威力,使我国所有的商业工作者都把信作为万事之本,理解一信能敌万事的力量,以此作为经营界的基本而加以巩固,这是紧要中的紧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