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新”和利与义的统一

    社会上的事情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学问也随之不断更新。总之,当今社会处在日新月异的进步当中。但是,时间一久,世间的许多事物也容易滋生弊病,长处也难免会变成短处,利成为害。尤其是因袭一久,还会丧失掉勃勃生机。中国的《汤盘铭》中有句话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虽然不值得特别提起,但它的说法还是很有意思的。一切事物,一旦流于形式,精神也会随之丧失,这就是凡事都要经常更新的原因。

    今日政界中的迟滞,主要是由于繁文缛节所导致的结果。官员们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不深入研究事情发生的真相。比如,每天满足机械地处理上司分派的工作。这种风气并不只限于在政府部门中存在,社会中的企业、银行等也是如此。一般说来,在生机勃勃的新兴国家里应该是很少发生这样流于行式的事的,多发生在死气沉沉的古国。幕府统治的垮台也正是这个原因。按照“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的说法,灭幕府的正是幕府自己。

    我一向没有什么宗教观念,话虽如此,但并不意味着我没有信仰。我的信仰是儒教,它规范我的一言一行。“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对我个人可以,可对于一般民众恐怕不行。毕竟知识程度较低的人,还是需要宗教的。然而时至今日,天下人心既没有归一,宗教也只是流于行式,空洞无物。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设法转变,不能放任自如。

    我认为,必须要建设向善的设施。现今迷信成风,有的人还因此倾家荡产。宗教家如果不奋起扭转局势,这种情形只怕会愈演愈烈。西方有句话:“信念强,不需要道德。”所以,必须让民众保持坚定的信念。

    有人认为,经商的目的就是利己,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可以了,可以对他人不闻不问,因此出现了道德与利益对立的观点。这是极其错误的。这种旧的想法早已经落伍了,不能再适用于现在。在明治维新以前,社会上流,也就是所谓的士大夫一类人,是自诩与追求利益没关系的,认为只有人格低下的人才会去追名逐利。在后来,这样的风气有了很大改变。

    孟子也认为利益与仁义道德是一致的,但后来的学者却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后果就是行仁义则远离富贵,求富贵则不行仁义。商人被称为奸商,备受鄙视,是下三滥角色,将赚钱作为首要任务。经济界的发展,也因此落后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今天,这种风气虽逐渐减少,可还未彻底消失。我希望人们能把利益与仁义统一起来,而论语与算盘也能成为大家从商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