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人生观

    人如果没有目标地活着,那就叫白活了。可目标究竟是什么呢?如何才能实现目标呢?这恐怕如同人的长相一样,各不相同。也许有人会想,只要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就能忠于君,孝于父母,救济社会。但是,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所以,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得依靠我们平日里所学的知识,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例如,学者要尽学者的本分,宗教家应履行自己的职责,政治家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军人则需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各行各业各司其职,各显其能。这种时候,人们的心情,与其说是为了自己,不如说是为了国家和社会。我们把这称作国家为主,个人为辅的客观人生观。

    反之,有的人只考虑自己,对社会和其他人不闻不问。对于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没有理由可寻。因为人是为自己而生的,凭什么要为了社会和他人牺牲自己呢?当然可以为自己利益考虑了,对于社会中的事务,自然也就能依据自己是否得利来处理了。

    例如,借钱是为了自己,自己当然就有还钱的义务;租税是出自于自己的生存需要,理应由国家来征收。除此之外,救济他人这种公共事业,都是在为社会和他人做事,因而不关自己的事。参与到社会中的事,一切都要以满足自己为主,以社会和他人为宾,将自我主义坚持到底,就算是尽到了责任,我把这观念叫作主观人生观。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上述二者。如果人人都像后者那样,我们的国家、社会就会自私、粗鄙、落后,最终陷入无药可救的衰败之中。反之,如果坚持前者,国家和社会一定会日益发达,到达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因而,我提倡客观的人生观,反对主观的人生观。孔子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我认为,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都要按着这个教导去做。乍一听,这话里似乎有交换的意思,为了自己的欲望达成,先要忍耐,让利于他人。但孔子的真实意图绝非如此,他的意思是人先要完成立人的目的,然后再达成立己的目标,君子的行为应该要有顺序。这是孔子处世的智慧结晶,我认为这说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