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常识与习惯

    健全人格的三要素

    为人处世,无论你的身份地位是高是低,或者你所处的境地是好是坏,最基本的常识都是你所不能缺少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常识呢?我是这么理解的。

    所谓常识,就是指待人接物的时候不矫饰,不顽固,能分清善恶,鉴别得失,语言举止都合乎中庸。如果从学理上来解释,就是“智、情、意”三者保持平衡,平等地发展。也就是说,通晓一般的人情,善于了解通俗的事理,然后加以适当处理的能力就是通晓常识。虽然是依据心理学家的说法而把人的心灵分成“智、情、意”三者,可没有人会认为三者的调和是不必要的。正因为有了智慧、情爱和意志,人类的社会活动才得以进行,才能接触事物,取得成果。因此,我想在下文中谈谈我对“智、情、意”三者的看法。

    对于人类而言,“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作为人,没有智慧,也就意味着没有对事物最基本的识别能力。如果一个人连一件事是善是恶、有利有害都分辨不出,以善为恶,以恶为善,或是以利为害,以害为利,那他就算有再高的学识又有什么用呢?岂不是白白糟践了自己的学问。认识到这一点,大家也应该能认识到智慧对人的重要性了。

    但是,也有人是不推崇智慧的,像宋代的大儒程颐、朱熹就是代表。他们认为智慧会使人远离仁义道德,陷入功利主义。因此,主张疏远智慧。其实,这是一种将活学活用的学问变成死物,认为只要修身养性,坏事就不会发生的极大错误想法。试想一下,这种人会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呢?他们对于人生活在世上的目的都没有完全弄清楚。当然,人是不能做坏事。可是,如果为了避免坏事而什么事都不做,那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了。如果给智的活动加上限制,那会怎样呢?虽然不做坏事了,但是人的意识也会不自觉的向消极方面倾斜,真正做好事的人也就少了,这实在令人担忧。朱子主张“虚灵不昧”、“寂然不动”,讲仁义忠孝,说智近于诈。我认为,他的这种说法会让孔孟之教变得偏激而狭隘,还会让人对儒学产生误解。其实,智慧对人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绝对不能轻视。

    我们要尊重和重视“智”,可并不意味着只要有了智慧,人就可以在社会活动。我不得不说,为人处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情,不然智的能力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一个聪明绝顶却薄情寡义的人,他一般都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来,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他们甚至都不惜以压制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般说来,有智慧的人都能看清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分析得也十分透彻,这是好事。可如果这种人无情无义,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他会以自我为中心,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以牺牲他人为代价,不管他人死活,变成一个极端可怕的人。这时就需要“情”来调和。

    “情”是一种缓和剂,只要有了它,很多事情都能保持平衡,并且得到圆满解决。如果人类的活动中没有了这一重要因素,一切都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后让人面临无可奈何的境地。因此,“情”是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不过“情”也有它的缺点,那就是人类易被它所困,喜怒哀乐变幻无常,稍有不顺,就情绪激动。因此,这时就需要另一重要因素“意”了。

    感情容易激动,这时能控制它的无外乎就是坚强的意志了。意志是精神的本源。有坚强意志的人,也就具备了成为生活强者的潜质。当然,徒有坚强的意志,而没有必要的“智”和“情”,就会成为一个顽固不化的人。即便自己有错,也不会加以改正,而是麻木地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意见。当然,这种人也有他的可爱之处,不过,这种欠缺情和智的人仍然是精神不健全的人,不能称之为完全的人。

    总之,有了坚强的意志,再加上聪明的智慧,并且用情爱加以调节,三者相辅相成,协调共生,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拥有健全意识,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