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过剩
有一点经济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经济领域中的需求、供给的原则在实际社会活动中,同样适用。不用说,社会上的一切事业都有一定的范围,只雇用需要的人,超过这范围就不需要了。但是,在另一方面,每年不断地在很多学校中培养出不少人来,尚未完全发展到我们的实业界,能充分使用,以满足这些人的要求,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当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供应已显示出过多的趋势。学生们一般在受到高等教育之后,就抱有从事高尚事业的愿望,所以,人才的供给只要还是过多,就不会突然中止的。学生们抱有从事高尚事业的希望,作为个人来说,当然是值得赞许的,但是,从一般社会来看,或者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则如何呢?我认为未必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我们知道,社会的情况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因而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各种各样的,高的像一个公司的总经理,低的像杂役、车夫那样的人才都是需要的。用人这方面的人是少数,而被人使用的,其需要则是无限的。因此,学生们如果愿意当被人使用这一方面的人才,那么即使从今日的社会来说,也不会有人才过剩这一问题,不过在今日的一般学生中,除了少数以外都是不需要的,因为他们大多都立志当使用人的人物,也就是说,他们掌握了学问,懂得了高尚的道理,不可能愚蠢地到他人手下当被调遣的人。同时,在教育方针方面,也有些不对头。认为只要进行知识灌输的教育就足够了,所以培养出来的都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忽视了精神修养,因而导致的可悲的结果是:不懂得屈于人下,一味地自命清高,这样下去,人才供应过剩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我并不是想用寺子屋时代的教育为例来说。不过,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过去虽也不完全,但却做得很好。与现在相比,过去的教育方针等方面是极简单的,就拿教科书来说,最高的,充其量不过是《四书》、《五经》、八大家文之类的。但由此而培养出的人才,却决不完全是同一类型的,其原因当然是由于教育方针不同的关系。学生们也都分别朝着自己的长处发展,人人都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举个例子来说,优秀的人逐渐向上,面对高尚的工作而努力,愚钝的则不怀非分之望,而安于卑贱的工作。由于形成了这样的风尚,所以不用怎么担心人才使用方面的困难。可是在今日,教育方针虽很好,但由于误解了其精神,所以学生们既不知自己的才能如何,也不考虑适合不适合,只觉得彼为人,我亦为人,彼此所受的教育既相同,则彼所能为者,我亦能为。从而产生自负的心理,有不少人即不甘于从事卑下的工作。
过去的教育是百人中出一个秀才,今日教育的长处应该是培养出九十九个普通的人物才是。但遗憾的是,由于误解了其精神,所以形成了今天那种中等以上人才供应过剩的结果。但是,欧美先进国家所采用的也是同样的教育方法,可是他们因教育而产生的弊害却很少,尤其是像英国,与我国现在状态大不相同,极重视培养具有充分知识和有人格的人才。本来,像我这样对教育方面知道不多的人,不应该多嘴多舌,但从大体上看,产生现在这种结果的教育,我认为不能说是很健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