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对子女的影响
关于妇女,是还和封建时代那样不加教育,甚至轻蔑地对待,不闻不问呢?还是施以一定的教育,教以修身齐家之道呢?这一点即使我不说大家也十分清楚,教育即便对女子来说,也是不能加以遗漏、疏忽的,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有必要先谈一下妇女的天职——培养子女的问题。
说到妇女和她的子女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从统计上看,可以说,善良的妇女多能生出善良的子女;靠优秀妇女的教育,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像孟子的母亲、华盛顿的母亲,就是这方面的最恰当的例子。在我国,楠木正行的母亲、中江藤树的母亲,也都是大家所知道的贤母。近的像伊藤公、桂公的母亲也是名闻遐迩的贤母。总之,优秀的人才在家庭中受到贤明母亲的抚育,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伟人的诞生、贤哲的成材在很多方面是靠妇德的,这样说,并不是我的一家之言,由此来看,教育妇女,启发她们的智能,培养妇德,不仅仅是为了被教育的妇女自身,而且间接地成了造就善良国民的因素,所以,女子教育决不能忽视。然而,就重视女子教育的原因不止于此,我想进一步谈一下女子教育的必要性。
明冶以前日本的女子教育,完全是按照中国思想进行的。但是,中国对女子的思想所采取的是消极的方针,教给女子贞操、顺从、细致、优美、忍耐等观念。尽管把重点放在这种精神性的教育上,但对有关智慧、学问、学理等方面的知识,却既不鼓励,也不传授。幕府时代日本的女子主要也是在这种思想下受教育的,贝原益轩的《女大学》,就是这一时代的唯一的至上的教科书。也就是说,智能方面完全被忽视了,只是消极地把重点放在约束自己的行为上面,受这种教育的妇女占了今日社会中的大部分。进入明治时代以后,女子教育虽有了些进步,但由于受这种教育的妇女其力量还很徽弱,所以说社会上的妇女,实质上还没能超出《女大学》的范围,这句话并不过分。所以说今天的社会中,妇女教育虽很兴盛,但仍未能使社会充分认识到其效果,可以说是处在女子教育的过渡期。那么是不是可以对今天的女子教育加以探讨和评论呢?当然,今天已不能像过去一样,把妇女视作生男育女的工具,但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残留,我认为,再也不能完全像过去那样,对妇女加以蔑视和嘲弄了。
暂时先不说耶稣教对待妇女的态度,但对妇女也应出诸人类真正的道义之心。即使把妇女看成一种工具,那么在重视男性的人类社会中,妇女也在组成社会中承担着一半的任务,难道不也应与男性同样的受到尊重吗?中国的先哲曾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上》)不言而喻,女子也是社会的一员,国家的一分子。既然这样,那么就要排除旧有的轻视妇女的观念,也应与男子一样,赋予妇女作为国民应有的才能和知识。如果能互相协力而从事工作的话,那么过去国民中只有2500万人能用,现在不又能使用2500万人了吗?这就是必须大兴妇女教育的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