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空谈理论上的修养
修养,到底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有修养?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只是空有理论,而不付诸实践,因为修养是必须由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
我在这里必须对实际和理论的配合,特别作一个说明。归结成一点就是,理论与实际、学问和事业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这些不能同时得到发展,那么一个国家也就不可能真正的强大起来。不管一个方面做得有多好,在另一方面如果不能紧密地与之相结合,那么这个国家永远不可能迈入世界强国之列。不能一味满足于事实,也不能只看纯粹的理论,一定要两者相结合,只有两者相结合,国家和民族才能文明富强,作为个人才能臻于完美。
像这种例子很多,就拿汉学来说,孔孟之道在中国历来都有非常高的地位,称之为国学或是经学,相比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对儒学探究最深,并且让其得以发展的是中国宋末的朱子。朱子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热爱讲学。遗憾的是他生不逢时,那个朝代政治衰颓,兵力微弱,实学丝毫没有用武之地。也就是说,尽管学问的发展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是在那个时候丝毫是没有用的,也就是完全被实际隔离了。总之,尽管宋代的经学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振兴,却没有真正地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去。
然而日本人却能很好地利用这本经学,并将它应用到实际中来。使这一套中国宋代流行的空谈死学,得以发挥它真正的效力。德川家康是少数几个能运用这套经学的人,元龟、天正时代,当时的日本四方割据,有号称二十八天下的局势。兵荒马乱,各大诸侯只热心军备。这个时候德川家康表现得相当明智,他意识到光凭武力是不可能治国平天下的。于是他大力推行文化事业,采用中国视为死学的朱子儒学。聘请到藤原惺窝,和林罗山等人,为他推行儒学,并把它付诸于实践。
至今为止,我们还能看到德川家康遗训中的一句话:
“人的一生,犹如负重担而行远道。不可操之过急。常想到不自由。就没有不是之感。起非分之望时,宜想到困穷之时。忍耐为安全长久之基,怒为敌。知畦不知负,害至于身。责己宽人,不及胜于过。”
这些话大都出自于名学典故中。他之所以能够平息战乱,一统天下维持三百年的和平,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不死板硬套,对理论能够活学活用并且付诸实践。
到了元禄、亨保年间,各种学派也慢慢地发展起来了,并逐步演变成为玩弄空理不切实际的空论。虽然有很多有学识的儒学家,可是注重联系实际的却很少,只有少数的像熊泽菩山、野中兼山,新井白石和贝原益轩等数人。德川末期的国势一蹶不振,这和没有结合实际的空论有莫大关联。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今天看来,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就是不切实际的。再回过头看日本,至今也很难说它已经达到了两者的充分平衡。不仅如此,还能看到两者的相离倾向已经愈来愈明显了。想到这点,不能不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担心。
所以我衷心地希望,一个以修养为主的人,一定要记住这几点:切勿走旁门左道,要恪守中庸,努力向前,同时向智慧之路稳步迈进。在精神发展的同时,智慧必须也与之同步发展。修养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一个村,一个乡,进而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努力奋斗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