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算盘与权利
孔子的权利观念
人们总是说,《论语》的主张中缺乏权利的思想主张,还有人说过,缺乏权利思想的东西不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的思想教义。在这里,我并不是说这些言论的错误,只是想说说我的个人看法。
的确,我们从表面上来看,《论语》确实是缺乏权利的思想。如果非要把它和西方的基督教义来比较,当然就会觉得前者的权利思想有些淡薄。如果是这样的话,说这种话的人一定不是真正了解孔子的人。
孔子一开始并不是以宗教家身份出现的,他和基督以及释迦牟尼不一样,他并不是以宗教思想去处事的。联系当时他所生活的历史背景,那个时候的人民做什么都是以履行义务为主,并没有什么权利。而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却有人拿他和迥然不同的基督教相提并论,其结果可想而知。拿两种不同概念的东西进行比较,这种主张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两者的差异当然是必然的。难道真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在孔子的思想教义中缺乏权利的思想吗?对于这点,我想阐述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论语》总的思想方针是律己,其中有各种各样的主张,但总的来说是从一种消极的角度讲人道。如果我们大力推行这种主张,并且把它作为一种国家的执政方针,必然是能成为一国之本的。虽然孔子并不是以宗教的方式来教化人民,但并不能说孔子完全没有教育理念。假如孔子执掌政权的话,他必定会是一个勤政爱民的明君,大力推行自己的富国安民政策。或者可以这样说,孔子一开始只是以一个经世家的身份出现的,他对门人弟子们形形色色的问题都一一给予了回答。
说到孔子的弟子和门人,就不能不提到他们留下来的名著。《论语》实际上是他与他的门人问答的记录,其中涉及的问题非常多,有政事方面的、涉及忠孝的、文学的、礼学的……相传孔子在晚年的时候开始考证《诗经》,并且讲解《书经》、开始编撰《易经》、著作《春秋》。就像福地樱痴居士所说的,孔子在68岁后之后的五年里,醉心于传道和学实。他并不是以一个宗教家的身份传播儒学的,他只是一个缺乏权利意识的经世者,这是那个时代局势所造成的,以至于他的学说中权利思想自然也就不分明。
与此相反的是,基督建立了一个充斥着权利思想的宗教。原来的犹太、埃及等国家极其信奉预言家,所以当时的预言者非常非常多。据说从基督的祖先亚伯拉罕开始,到基督出现的近两千年里,出现了摩西、使徒约翰还有其他的预言者。他们的预言说将会有贤明的圣王出世,带领世人推翻君主的统治。而基督在这个时候降临了,国王听信预言者的话,感到了威胁,于是他下令杀死附近所有的孩子。圣母携基督逃了出来,才幸免于难。基督的诞生本来就伴随着荒诞以及权利,所以他的出世也是如出一辙。
还有一点,很多人认为基督教义中所说的“爱”与孔子的《论语》中宣扬的“仁”的思想是一致的。其实这之间有着微妙的区别:基督教义中所说的“爱”教导的是“己所欲,施于人”;而孔子思想主张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乍一看,两者的区别不大,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细细体会,就会发现孔子所说的侧重于义务而不讲权利观念。
我个人认为,从看经学或是宗教而论,宗教方面还是信奉基督比较好;如若是经学方面的话,我认为儒家的教导则要好一些。这仅仅只是我的一面之词。我之所以给予孔子的儒学这样高的评价,其实是出于他的真实感。
我们都知道,耶稣的圣经故事: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的第三天复活了,这明显的是对他的神化。虽然优秀的人身上发生奇迹是无从考究的事。但是我觉得,对一个一般人的智力就能识别的事信以为真,那岂不是愚昧的迷信了。
如果大家都把这些无从考究的事作为是事实的话,那人类的智慧就显得太暗淡无光了,所说的一滴水比药品还奏效,烘烤过的艾草确有疗效,这是已经存在的事实,但是弊端也就会变得非常严重。
日本虽然被称为文明的国家,但是直至现在依然还存在着各种迷信的习俗。冬天穿白色的衣服参拜神社,立春前夕撒豆驱邪等等风俗。这种种传统风俗经常被世人讥讽为迷信,但是这些在孔子那里,却丝毫不是忌讳,这就是我对他深信不疑的原因,我想这也是我对他产生崇高景仰的原因吧!
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论语》中的“当仁不让于师”,这里面所包含的去权利思想还不够鲜明吗?能读懂这句话的人就能够知道,它的意思是说,只要道理是正确的,那么就算是对于老师也一定不能相让的,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我们再来细细品味就不难发现这其中的权利观念。不止这一句,在《论语》中还可以找到不少类似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