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境与逆境

    我来列举两个人,其中一个既无地位又无财富,也没有人提拔他。也就是说,在这社会中,能使其荣升的因素极为薄弱,仅仅能立足于社会以学问去出人头地。不过,这人具有非凡的能力,身体健全,而且还十分勤勉,一切行为都有根有据,无论做什么事,不仅做得能使先辈安心,而且还能超出上级意料之外,因此所有人都十分称赞这个人的作为。不管这个人是否为官,只要言必行,业必成,最终一定会得到荣华富贵的。那些只从侧面来看这个人身份地位的普通人,都马上会把他看成是顺境中的人,但实际上他既不属于顺境,也不属于逆境,只不过是凭自己的力量创造出这样境遇的人而已。

    而另一个人,生来懒惰,求学时,各门功课老是不及格,最后勉勉强强毕业了。既然这样,就只能靠到目前为止所掌握的学问来处世。但由于其质地愚钝而且不求上进,所以虽然得到了职业,但对上司所交代的事情完全不放在心上,反而在心中愤愤不平,不能忠于工作,因而不受上司的欢迎,最终被免了职。回到家里,也为父母兄弟所疏远,在家庭中没有信誉,所以在乡里也没有信誉。这样,他心中的不平日益增多,开始自暴自弃,如果再有恶友乘机诱惑,就会不由自主地走上邪路,当然就无法以正道来处也,不能不彷徨于穷途末路之中。一般人见到以后,会说他是处于逆境,看上去,他的确像是在逆境之中。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切都是他自己所招致的。

    韩退之在勉励其子的《符读书城南》这首诗中说:“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皆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君,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这首诗主要是为勉励向学而写的,但也能从中知道顺逆二境的不同所在。总而言之,恶者虽教也不得其方,善者不待教而自知其道,这是自然和其命运所造成的.因此,严格地说在这社会中,并不存在什么顺境、逆境。

    如果此人有优秀的智能,再加上不可欠缺的用功,就决不可能处在逆境中,没有逆境,顺境的说法也就不存在了。因为有人因自己的行动而造成逆境这一结果,所以就有了与此相对的顺境这一说法。例如,身体虚弱的人,天气冷了会感冒,腹痛时又说是受了天气的影响,只怪罪于气候,而闭口不提自己的体质差。如果能在感冒和腹痛到来之前,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强壮的话,就不会有因这些气候而受到病魔折磨的可能了吧?这是由于平时不注意而自招致的疾病。然而在得病以后,不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反而怨恨气候,这与把自己造成的逆境归罪于天是同一种逻辑。孟子向梁惠王所说的“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也是相同的意思,不提政治上的腐败,而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是错误的。如果希望老百姓能归服,那就不在于年成的好坏,完全是看统怡者的道德是如何为主的。总之,社会中的多数人有这样一种弊病,即在对待逆境的到来时,不把自己的智能和勤勉情况计算在内,这真是愚蠢之至。我相信,如果在一定的智能之上再加以勤勉,就决不可能见到一般人所说的逆境。

    根据以上所述,我敢肯定地说是没有什么逆境的,但是,有一种情形则不能作这样极端的说法,这就是在智能、才干方面相同,都无可挑剔,又勤奋上进,并足以被人仰为师表的人物,有的在政治界、实业界中很顺利,颇为得志,有的却事与愿违,备受挫折。像后者这样,我认为是可以称为真正的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