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结果和行为性质的关系
我最讨厌动机不纯,轻薄才干的人,更不愿意与投机取巧,没有诚意的人为伍。不过,我们不是神,不能光凭一个人的外表就能看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只要一个人不将自己的行为加以巧妙地掩饰,我们还是能看出破绽来的。正如王阳明在知行合一的学说中所说的那样,只要心有所想,定会在行为中有所体现:动机善,行为也就善;行为恶,动机也必恶。不过,在我这个门外汉看来,动机善,行为也可能恶;而行为善,动机也未必善。
我对西方的伦理学和哲学一窍不通,所以在进行人性论的研究和探讨处世之道时,只能依据四书和宋儒的学说。令我意外的是,我的上述观点竟然和德国的保尔逊的伦理学说不谋而合。保尔逊也认为只要人的动机是好的,就算结果恶也不要紧,并举例说,英国的克伦威尔为了拯救英国的危机,杀了昏庸的君主,自己做了皇帝。这件事在伦理学上不能算作坏事。
保尔逊学说被视作真理并且受到欢迎,它着重强调必须要仔细分析行为与动机的程度和性质。例如,同是国家和民族的战争,有的是为了扩张领土,而有的则是为了国家存亡而不得不战。站在当权者的角度,战争的动机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如果贻误战机,那他的行为对于国家而言就是恶的;即便轻易开战,却因为占得先机,获得了胜利,奠定了国富民强的基础,那么他的行为就是善的。
按着保尔逊的理论,克伦威尔弑君称帝这件事,由于是挽救了国家的危机,所以说他的行为是善的;否则,就算他满腔救国的理想,可结果是导致危害了国家,那他的行为也是恶的。
我不能断定保尔逊的学说是否是真理,但是,同米尔黑的学说动机善行为必定善相比,保尔逊的将动机和行为分析比较后,来确定善恶的学说是更加令人信服的。
我经常把接见客人、回答他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义务,所以会很认真地去做。这当中有我主动接见的,也有受人之托会见的,虽然都是会见客人,但是动机却大不相同。此外,有时在动机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结果的大相径庭,这样的事也很常见。就好比土地有肥沃和贫瘠之分,气候有炎热与寒冷之别一样,人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所以,就算动机相同,其结果也会因人而异。总之,在判断一个人行为善恶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考虑他的动机和行为的质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