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为动机看人
社会上经常能见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个冷酷无情、毫无诚意,而且行为又离奇古怪的不老实人却受到社会的信任,拥有成功的光环。可一个老实诚恳的人却被世人冷落。难道真是上天连是非黑白都分不清了吗?这的确是个值得研究的有趣问题。
判断人行为的善恶,必须从他的动机和行为出发。不管一个人的动机如何诚恳,合乎忠恕之道,可是行为却十分乖谬;或者是虽然没有胡作非为,动机上也是想为他人做好事,却伤害了别人,这些都不能称之为善行。
我们在小学时曾学过一篇叫《事与愿违的故事》的课文,说是有个孩子看到小鸡正在孵化,在还没有出蛋壳时,他为了帮忙小鸡能尽快挣脱蛋壳,于是他就把蛋壳打碎了,没想到最后小鸡却死了。还记得《孟子》中也有一些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大概就是,说是为他人谋利,却又破门而入,这能容忍吗?又比如,梁惠王在谈到政事的时候,孟子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意思就是暴政与拿刀杀人无异。此外,孟子在与告子讨论不动心的时候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亢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说,志是心之本,气是心所表现出的行为结果。志虽善,且合乎忠恕之道,如果心发生了变化,也会做出事与愿违的事。所以,要保持本心,不损害所表现的气。也就是说,用志来抑制自己的心不做错事,练习这种定心术是很有必要的。
孟子一身的浩然正气,有助于这种修养的提高,但普通人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孟子举例说:“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意思就是,想让苗生长,本应通过用多浇水,施肥,除草这一方法来实现的,而不能用把苗拔高这种愚蠢的办法。关于孟子的不动心术是否正确,我们暂且不论,先就社会上拔苗助长的事来说,拔苗助长的初衷是好的,可行为却是恶的。这件事往深处了说就是,还管你的动机如何好,如何合乎忠恕之道,可如果行为与之相背离,那也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相反,一个人的动机有些不纯,可行为还算正当,足可以让人信赖,那也有可能获得成功。严格来讲,动机不纯,而行为却正当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行为的善恶可能比动机的善恶重要一些,因为相较而言,前者似乎更容易辨别。因此,行善往往能得到社会的信赖。
例如,德川吉宗将军巡视之际,奖励了一个背着母亲来瞻仰自己的孝子。有个无赖汉听说了这件事,为了获得奖励,就借了别家的老人背出来。当吉宗公也要给予奖励时,旁边人对此提出了异议,说这个人是假装孝顺,可吉宗公却说:“不,就算他是模仿别人也是可以的。”此外,孟子说:“西子蒙不洁,皆掩鼻而过之。”(《孟子·离娄下》)就是说即便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蒙上了污垢,也一样没有人会愿意去接近她。相反,一个内心狠毒,阴险狡诈的女人,如果表面上装作一副温柔体贴、楚楚动人的姿态,也是会让众人对她五迷三倒的。这可以说是人之常情。
所以,与动机的善恶相比,行为的好坏更容易识别。这也是善于卖乖取巧的人比老实人更容易得到他人信任,并且容易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