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根由

    很多人经常会指责明治维新的改革,说在改革之后道德不仅没有进步,还衰退了不少。我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那是什么使道德衰退了呢?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喜欢追究原因的人。为此,如果把以往的工商业者和现今的工商业者相比,谁的道德观念更强,谁更重视信誉呢?我敢断言,今日的工商业者远远比以往的工商业者在处理事务上的能力要强很多,但是,今日道德的进步却没有和其他事物达到共同进步的程度,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所以,我没有必要驳斥世人的说法。只是,我们处在这个世界上,要探索这种舆论产生的原因,使道德能尽快发展,达到与物质文明并驾齐驱的程度。这样,在上述的那种方法下讲求道德就成了先决问题,但是,这并不需要特别的工夫和方法,只要在日常经营中稍加注意就足够了,所以道德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东西。

    维新以来,物质文明得到了快速发展,可是道德的进步却没有与之相适应。因此,一般人对这种不相称的情况都很在意。认为是商业使道德退步了,从这一见解出发,他们认为眼下的急务无疑是加强仁义道德的修养,使之发展到同物质的进步不相上下的程度。这种想法虽然不错,但从另一方面来考察,如果只看到外国的风俗习惯,并把它直接应用到我国,这也难免可悲。国家不同,道义观念自然也各异,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要仔细地观察社会组织的特点,体会祖先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培养适合于这社会、国家的道德观念。举一个例子来说:“父召诺,君命不待驾而行”这是日本人对于君父的道德观念,也就是说,父亲有所召唤,为人子的就必须立刻应声而起;如果君王颁下了诏令,作为臣民的我们就应该立刻去做到。这是自古在日本人中自然而然养成的习惯,这个观念和西方所推崇的个人主义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西方人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承诺,以及个人信誉。

    日本是个提倡忠君爱国的国家,国民都彼此重视这种观念,即使在父君面前牺牲也在所不惜。但与此同时,日本人也遭到批评,不遵守个人之间的承诺。可以说是差异使然。因此,不究其所由来的原因,就对我国所有国民一概而论,认定日本人必是商业道德败坏,毫无诚信可言,这实在是毫无道理可言的。

    我虽这样说,但我并不觉得日本人现在的商业道德已经很高了,对于近来的工商业者来说,有些人的道德观念确实非常淡薄,但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因为极个别的几个人,让民族,让国家蒙羞,造成如此之大的损失,难道还不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