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教育与情谊
自发的孝顺才是真正的孝顺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又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说法。关于孝道,孔子屡有说明。但是,如果父母而强行让子女们行孝道的话,反而会使他们成为不孝之子。我也有几个不肖的子女,将来会怎样,我并不知道。对于他们,我只是时而向他们讲解“父母唯其疾之忧”而已,并不要求他们尽孝,或者是强使他们尽孝。父母们只根据自己的想法而判断,那么既有可能使子女成为孝子,也有可能使之成为不孝之子。如果把不按照自己的想法而办事的子女都看成是不孝,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都只按能不能供养父母这一点而论,那么,即使是犬、马这样的兽类,也都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但子女的孝道,决不这样简单。不按父母的想法去做,不经常在父母身边供养父母的子女,并不一定都是不孝之子。
这样看来,就像是在自吹自擂,实在有些惭愧,不过有实例,所以我才敢大胆地说。大概在我23岁时,父亲对我这样说:“从你18岁左右的情况看,的确同我有所不同。你书读得好,做什么也都很利索。依我的想法是永远想把你留在身边,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但是,这反而会使你成为不孝之子,所以以后我不会让你按我的话去做,由你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正如父亲所说,此时,从文字能力来看,我虽不肖,但也许已超过了父亲,另外,在其他方面,我也在不少地方比父亲高明。这时假若父亲强迫我按照他的想法去做,认为这样做就是孝道而强使我去尽孝的话,那么,我可能会与之希望相反,而去反抗他,成为不孝之子。值得庆幸的是,父亲没有这样做。即使我做得不够好,但也没有成为不孝之子。这完全是父亲不强使我尽孝,依宽宏的精神对待我,使我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发展的结果,孝行并不是在父母指出之后,子女才去做的,这样的话,并不是子女尽孝,而是父母让子女去尽孝。
由于父亲以这样的思想对待我,我自然受到了他的感化,所以,我也以与父亲相同的态度对待我的子女。我这样说,多少有些不谦虚。但是,不管如何,由于多少比父亲有点长处,所以在行动上完全不同于父亲,与父亲有所差别,没有像父亲那样。我的子女们将来会如何呢?我非神,虽不能断言,但按现在的情况看,他们和我是有所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正与我和父亲的不同恰好相反,要说的话,就是不够好。有人责备我不应如此,而认为我应照我所想好的,让子女们照着做。可是我认为,强制子女们按照我所想的去做,是我的不对。我即使强制他们去干,他们也不可能成为我所想象的子女的;即使再加勉强,让子女们一切都按我所想的去做,其结果仍会是子女们无法合乎我所想象的,最终不得不成为不孝之子。也就是说,我所想的即无法达到,而子女们却成了不孝之子,这实在是无法容忍的事。
所以,我不勉强子女们去尽孝,父母用应该尽孝的这种根本思想要求子女们,而子女们却不能完全合乎他们所要求时,也不能因之而视为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