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果探寻因
社会上对于乃木大将的殉死,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也有很多人评论他:“殉死的行为是理应受到世人批判的,然而乃木大将的死没有人有资格去批判他。”也有人评论:“大将的死,何其壮哉?他的死是伟大生命的升华,大家会永远地记住他。”等等。各种各样的评论接踵而来,媒体报刊纷纷响应。由这点,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死,对社会的影响有多么的深远。
虽然我的看法和后者大致相同,但我个人认为,与其说大家是对乃木大将死的行为而崇敬,倒不如说是对他生前的行为感到敬佩。或者可以说是,大正元年(1912年)9月3日之前,乃木大将的行为品性是深受大家所爱戴的,因为他的猝然离去,让大家一时无法接受,犹如晴天霹雳,震撼了所有人。
我们先不论大将殉死的动机是什么,现在仅仅对是不是因为一死才给社会带来这么大反响而讨论,我觉得有必要把我的看法叙述一下。因为我和乃木大将没有什么亲密关系,对他不是特别了解,我只能从社会各方面对他的评价来认识他。从各个层面的人对他的评价看来,他确实是一个真诚待人,正直廉洁的人。我们还可以从他生前的一些事迹看到他对事是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的精神态度。
尤其是在军务方面,他更是不惜一切为君为国尽力,是名副其实的忠君爱国之人。他的两个儿子先后在日俄战争中捐躯,晚年丧子的大将,在人前从来没有掉过一滴泪。
乃木将军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名军人了,作为军人,他时刻谨记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与此同时,他还能保持着一颗明辨是非,不惧强权的正义之心。他甚至曾因为忤逆上司,而受到被开除的处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个感情偏激,容易冲动的人,但是他同时是一个平易近人,诙谐幽默的人,他温文尔雅的君子之风让他手下的士兵深深折服。
古代中国有吴起吮脓的典故,他为了给士兵治伤,亲口帮士兵疗伤,让受伤的士兵非常感动。士兵发誓说:“我的伤一旦治愈,我一定要为了将军拿起武器,在上沙场拼命。”
后来,伤兵的母亲感叹说,报恩虽然是人之常情,可你要知道你的父亲也是这样死的。”这位母亲对吴起的做法是出于爱心,还是作秀有些心存疑虑。
如果乃木将军这样做的话,绝对是出于爱心,他向来是以无邪的心来对待士兵的。在学习院担任院长的时候也是一样,大家随处都可以看到他对学生们关爱的真情流露。就乃木将军的为人而言,我们可以说他不是那种只会以武力解决问题的人。他文雅风趣,就像萨摩司令一样,在他战死的时候,身上还怀揣着和歌的草稿;又比如八幡太郎义,在勿来关写的和歌,到现在还是经典传唱。这些辞世之歌不仅是勇武和文雅的激情碰撞,更是毫无做作的真情流露。
因为大将是一个有强烈奉献精神的人,先帝不幸驾崩,让他忽然就觉得在这个世上活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纵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事务需要他去料理,就比如未来的军事发展方向,学习院的各种事物,对英国皇族的外交政策等。这些事再怎么重要也难以遏制他内心的苦痛,他还是决定殉死以求解脱。大将殉身的消息一经传开,他生前的各种事迹和思想也随之公之于世,轰动全国。只是抛弃生命的做法并不伟大,伟大的是他六十多年来所做的一切,他的事迹是伟大的,他的人格是值得世人永远赞颂的。
现在社会上的年轻人都有一个通病,他们只看一个人最后是多么的光辉荣耀,却常常会忽略他们成功背后的辛劳和汗水。
只能看得到表面,却往往无视内在的东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我们对于乃木大将同样也是这样,很多人只是感叹他那壮烈的一死,却有很多人不知道他殉死的目的,以及他生前光辉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