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金钱观
过去,后儒们对孔子的教义,多少有些误解,最为突出的就是对他的富贵观和理财观。在他们看来,《论语》提到的“仁义王道”与“货殖富贵”是水火不相容的。他们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富贵者无仁义王道之心,要成为仁者,就必须要舍弃富贵的念头。可我遍查《论语》20篇,也没有找出与上述意思相同的段落。孔子对理财、生财都只是作过一些侧面的论述,没有深入的解析。后儒们也仅是断章取义地才得出这样的结论,未能考虑全局,当然会对他的意思有所曲解。
《论语》中有一句话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有人认为,这句话就是孔子轻视富贵的最有力的证据。其实,再仔细思考一下,就会知道孔子并没有轻视富贵的意思,只是在教导人们不要沉迷于富贵。如果凭这一点就认为孔子厌恶富贵的话,那就太荒谬了。孔子的意思是,获取不义之财,还不如安于贫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值得推崇的。所以,孔子并没有轻视富贵,推崇贫穷。想要对这句话得出正确的解释,那必须要注意“不以其道得之”这句话。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出自于《论语》,是这样说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这也是经常会被误解为轻视富贵的典型。其实,句中也丝毫没有轻视富贵的意思。上半句的意思是,只要是正当的方法,又能够获得财富,即使再卑微的,类似于马夫这样的事,我也愿意去做。而下半句是在说,如果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我宁可不要。所以,孔子并不是在轻视富贵,而是鼓励要用正当的手段谋取富贵。
孔子为了致富,甚至可以去做执鞭的马夫,这点肯定会让大家目瞪口呆,大吃一惊。但事实就是事实,这就是出自于大圣人孔子之口,毋庸置疑。然而,孔子说的富是指正当的富,对于不义之财和不合理的财富,他是之以鼻的。可惜的是,后儒们却曲解了孔子真正的意思,说到富贵功名,不管善恶,一概而论。这样的结论也未免太轻率了。要知道,合乎正道的富贵功名,孔子也是会积极争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