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接轨的局面

    当然,在规模和持续时间上千差万别的这些群体,不能说全部都是纯粹地只基于艺术上的主义,不过,这些群体敏感地反映西方艺术的新动向,不可否认成为日本的西洋画界主要的旗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江户时代末期以来,以追赶西洋为至上宗旨的日本油画,到这个时期总算勉勉强强“赶上”了西欧各国,以后,与西欧的历史和步调保持一致而发展。事实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始,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派、达达、超现实主义、抽象绘画等,西欧新的绘画活动伴随某种程度时间的偏差,有时涵盖很多的弯曲,一个接一个被介绍到日本,被导入日本美术界,带来了一些成果。时间正好大致对应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进入世界列强的时期。或者说当时的油画状况是国情国势在美术界的反映吧。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的近代油画的历史中,幕府的末期开始从工部美术学校向明治美术会继续的初期西洋画的流动,学院派和体制系统的形成,还有第一次大战前后,各种在野美术团体的前卫美术运动,这样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大的倾向。当然,这些分类不过是为了方便,实际上常常是互相重叠,贯穿在整个日本近代油画史中。宏观地看,这三个阶段形成了近代日本油画史上中心的东西和最重要的过程。

    二、日本近代油画的问题点

    (一)对技法的偏执和对西方油画的局限

    东方人对油画的关注,从本能上是针对技法的。尤其是日本这样具有职人特质的民族。而且,当时的国策是“洋才和魂”,偏重于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忽略了对西方艺术整体的深刻认识,而停留在被动接受的状态。

    当时西方油画也是处于激烈变动时期,只在技术上的追求和形式上的引进,其结果还是滞后于西方,表现手法上也受到极大局限。

    工部美术学校的巴比松画派和黑田清辉的外光派,虽然被称为“旧派”和“新派”,但共同的一点都是把重点放在技术上,呈现出一元化局限局面。

    (二)传统观念的阻力和偏见

    如果从原始的岩画来看,绘画的本能和方法原本没有太大的区别。随着习惯、文化、体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各种传统形式,这是发展时期的一个进步,但同时也是阻碍进步的一个障碍。其中明显的一点就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拒绝交流。

    日本近代油画的发展历程中,随时都伴随着这个问题。有来自观念意识的,也有来自行政的。例如说,明治十五年封闭了带着日本油画未来的工部美术学校,中断了油画在日本的顺利发展。东京美术学校设置油画课后,尽管油画的考生在热情上、造型能力上都不低于日本画的考生,但在后来的艺术生涯中得到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都很难与日本画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油画的进一步发展。

    (三)学院派形成的功过

    被动现代化的国家,外来艺术的学院派的形成,往往有很重的偶然因素。

    明治二十六年(1893)黑田清辉从法国留学回国,明治二十九年东京美术学校第一次创立西洋画部,这样的机遇给了黑田清辉和他学成的印象画派。由于他卓越的才干,他的学识和理想就形成了日本油画学院派的主流。

    学院派的形成提高了油画的社会地位,对推广和普及油画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学院派的定型就会变得保守,价值观变得单一化。事实上,后来出现的各种在野团体都是打着否定日本学院派的旗帜开展活动的。

    (四)在野团体的动能和局限

    各种在野团体的成立和艺术活动,促使了一元化价值观崩溃,为日本艺术界带来了多元化的活跃局面。积极引进海外艺术新潮,把日本画坛推到国际平台的高度从事各种美术活动,不但开阔了视野,也普及和深化了油画在日本的发展。

    但是,当时这些多元化的美术活动多是源于西方的信息。由于时代和时间的局限,还不能深入理解和彻底消化,还没有能力彻底脱离西方的审美价值观,虽然其中也出现了不少日本的特点,但最终还是没有使之成为完整的东方系统。

    西方美术界的各种新潮,纷纷传入日本。海外有的,日本也有,出现了一种几乎与西方同步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国力已进入世界列强,所以在美术界也有一种进入了“世界列强”的感觉。

    事实上,西方美术界本身就是一个变量,不断地在发展。尽管这些变化以最快速度传入日本,在国内出现一个同步的趋势,所以,这种进入了“世界列强”的现象,只是一种表象,实质上还是在跟着西方走。

    形式上的追求,现状的满足,过剩的自信,会不会是战后日本油画一直处于低潮期的原因呢?

    从以上的日本近代油画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到一个从偶发到成型再走向多样化的过程。历史的巧遇触发了人的本能冲动,油画迅速在日本生根开花,它既符合东方人的某种审美潜意识,也证明东方人有能力拥有一片油画的天地。尽管油画发源于西洋,但其发展已经不能简单地把油画定义为西洋画,而应该说是一笔世界遗产,东方也可以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