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对学习英语的一些体会

学习英语和做任何事情一样,首先需要兴趣!没有兴趣,就不会用心,不用心,就不会有大的长迸。因此,我认为,学习英语必须要培养兴趣,兴趣如何培养?我想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方法,我自己在这方面的最大的体会是——成就感。

比方说,朋友给了我一个英文的产品说明书,请我帮着看一下,我能给他讲出个大概,朋友自然非常高兴,而且会夸我几句,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很有成就感。20世纪90年代,E-mail在中国还不普及。有一次,我去西单电报大楼发E-mail,写的是英文。一位大姐说:“你的英文真好。”我说:“不好。”大姐说:“还不好?都不用中文草稿?”说实在的,我当时心里真的非常受用。在这样的夸奖中,我学得就更努力了。再比如,现在上网查信息很方便。如果我在《纽约时报》的网站上看到一篇关于中国的报道,别人看不懂,而我能看懂,我当然非常高兴了。这种不断感受到的兴奋之情,让我觉得掌握好英语能带给我很大的自信与成就感,因此,我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就能一直坚持下去,并且乐此不疲。我说这个的目的,也是希望大家都能找到一种属于你自己的英语学习的乐趣,让这种乐趣能够带给你持续学习的动力,这是学习英语最好的帮手。

学习语言,准确地了解每一个词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2006年,我的一个朋友帮助他老板的女儿申请美国的大学,希望我帮助他看一下申请材料。其中一份推荐信是他的老板请一个博士朋友准备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博士就是博士,不及百字的短文,用词之僻,令人咋舌。但是,我发现这个博士对其所用之生僻词,大多理解得不是很准确,因此有些词不达意。

每一门语言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好文字最重要的是地道,否则只能让人贻笑大方。所以,在用一个词之前,一定要弄准确这个词的含义。比如,表示“大”的英文单词,我们随口就可以说出很多。如big, large, huge, tremendous, mammoth, considerable, great, gigantic等,其实,这些词都是有微妙差别的,需要放在合适的语境中使用才是地道和准确的。在没有弄懂每一个词的含义之前,拣最简单、最了解的用是一种最为稳妥的办法。

英文学得多了,就会发现,有许多翻译(甚至著名的翻译)并不准确。如果你能体会到,不也是很有成就感吗?例如,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英文原文是“Knowledge is power.”这句话在我国非常有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然而,以个人愚见,中文翻译并不准确。事实上,power在英文里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力量”只是含义之一。换句话说,中文里没有一个词和power正好对应。如,power还有权力之意,故在某种意义上,把它翻译成“知识就是权力”也未尝不可。不难想象,有了知识,就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在古代中国,可以参加科举,升官发财,难道这不是“权力”吗?再比如,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美国有家著名的军火制造商叫做“洛克希德一马丁”,英文为“Lockheed-Martin”。我觉得“洛克希德”并非正确翻译。实际上“H”并不发音,因此应当翻译成“洛克德”。当然,这只是个名称而已,并无大碍。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英文原文为:“To be is to be perceived.”这个Perceive在中文里也没有一个词能够完全概括。所以,想让中文读者完全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最好将“感知”这个词进一步解释一下。“感知”在中文里至少包括“望、闻、问、切”等各个方面。

前面已经说了,语言是有文化背景的,好多表达方式是与其他语言非常不同的。掌握了这些方式,可以说其乐无穷。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给别人打电话要他参加一个会,他说他没有时间。我们可以翻译成:“Sorry! I have no time tomorrow。”这样翻译可不可以?如果仅仅将语言看作工具,我个人觉得可以。别人也应当明白她的意思。但是,如果是我,我会说:“Sorry! I am not available tomorrow. ”Available就是一个文化背景非常强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你身边有几个女孩,你想在其中找一个做老婆。考察了一下,发现只有Jane is available,而其他的人不是已经结婚,就是有男朋友了。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言谈中夹着英文单词的人。这些人惹恼了不少人。但为什么这些人言语中要带英文词呢?这其中可能也不乏像《围城》里那个在花旗银行工作了二十多年、想当方鸿渐丈人的买办Jimmy张之流,有故意卖弄之嫌。但是说句公道话,经常接触英语,理解了一些词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内涵,的确会觉得有些英文词更适合做某种表达。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条蛇会有毛骨悚然之感。民间土话会说,身上起了鸡皮疙瘩。这种感觉我觉得使用英文里的“creepy”—词来描述就是最贴切的。在那个著名的美国动画片《怪物公司》里,那个小绿人不就是用这个词描述那个时隐时现、卑鄙无耻的蜥蜴的吗?

有朋友曾经对我讲:她对她的英语很不满意,也没有特别用心地学过,她的直接老板是个英国人,和他一起工作了两年。现在她读和听的机会比较多,说的机会很少。她说她最大的苦恼是她说出来的英语太书面化。其实,她的苦恼,大概每个中国人都得面对。因为我们所学的英语主要来源于书本。我刚去美国时,英语说得当然非常不好。尽管如此,有一回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我和一个印度人因为工资问题发生了争执。一位旁观的美国白人妇女对我说:“你一定受过大学教育。”我很惊讶,便问:“你怎么知道?”她的回答非常有道理:“听你用词呀!”是啊!我们学的都是书面英语,有些词口语中很少用的。

此外,我们的英语教材更新很慢,有些说法已经很少用了。像“How do you do”,我在美国4年,只有一个半黑半白的人这样问过我。后来我想,这个可怜的家伙可能和我一样是个受了老师愚弄的外国人吧!

我们在书本上学的英语,一问一答,像武术的套路。实践中呢,完全不同了。比如,老师告诉我们:A说:How are you? B应当回答:I am fine. And you?但是实际生活中,当我成为A的角色时,我还真没有听到哪个老外B说“And you?”我自己有时候按套路说,后来觉得自己显得有点儿傻。事实上,美国人一般也不说“How are you?”而是说:“How are you doing?”

其实,我对自己的口语也非常不满意。因为我说英语,有非常重的口音。这主要是因为,我17岁才开始跟着收音机自学英语,直到准备高考,才有老师教。所以没有人给我校正发音,也没有人告诉我发音准确有多重要。至于书面英语还是口头英语,我个人觉得不那么紧要。语言就是交流的工具,就像韩非子眼里的渔网,捕到鱼就可以扔掉。这倒使我想起一件事,几年前跟一个美国人做w银行的项目。随团的女翻译当时虽然没有出过国,但是口语非常流利,令我非常羡慕。那老外倒非常Nice,他说,“虽然她的英语流利,却没有你的自然!”我相信老外说的话,毕竟,我在美国生活过差不多4年。

学英语突破词汇是个关键。我比较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独自摸索出了一个背单词的好方法。后来,到新东方参加培训,他们竟然讲了和我一样的方法。其实,现在许多人都知道了这种方法。我这里只是想把自己做个旁证。

不得要领的人以为1天积累1个单词,1年365天就是365个。然而这在理论上没问题,实践中却不可行。道理我不讲了,各位是聪明人,可以体会。有效的方法是:找一本单词书(我当时用的是刘毅的),每天拿出整块儿的时间背诵。一个词念两遍,写两遍,背两遍。然后进行到下一个词。每天可以给自己一个任务量,如50个或者背到觉得乏味为止。第二天,重复一遍前一天背过的词,然后接着背50个新词。这样周而复始,艰苦的2个月后过后,你会发现……哈哈!切记,忘掉每天积累1个词的想法,这样无法突破单词瓶颈!

还有朋友对我讲:她开始正儿八经地学习英语了,她觉得麻烦的是听力,因为她的发音和标准的英语发音有很大差异。这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明明是认识的单词,但从她的口中说出来就听不懂了,这个应该怎么克服呢?

其实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多听多练。

还有一个办法是:先通过听熟悉一个单词,然后再看和写。我们中国人往往是倒过来的。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写得很好,说得不好。

另外,应当用英文思考。比如你看到一朵花,你不要想中文“花”,然后翻译成英文,而是一看到花,就想这是“flowers”记住,老外问你,你要说“flowers”,而不是“flower”。因为,如果你说“flower”,老外会以为你在说“白面(fb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