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这组关于成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文章,于2016年夏天开始写作,并陆续在“腾讯·大家”上发表,一晃就快两年了,加起来有31篇,在“大家”编辑赵琼女士的催促下,将它们合编成这本书。其中有一篇我考虑内容和主题不是很相符,没有收入。
给“腾讯·大家”写专栏,算是一个把自己的学术研究通俗化的尝试,这些内容多作为学术专著或者文章公开发表过。我的历史写作算是学院派,是学术研究,给所谓“象牙塔”中人看的,很少真正面对社会。只是多年前我的《茶馆》一书出版后,在成都宽窄巷子的见山书局做过一次讲座,是首次与学术界以外的读者进行交流。但是在“大家”上发表的这些文章,读者比我的学术著作和文章的多得多,动辄上万,甚至有的达到十万以上,这种结果是我没有预见到的。
这些文章所描述的成都,引起了读者的感叹和共鸣。作为古城的成都已经在我们眼前消失,这是一百多年现代化和城市革命的结果,这是令人悲伤的现实,只好通过撰写历史来找回这个城市的记忆。从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成都有着独特的空间布局、自治的社会,由市民自己组织日常生活。但是从晚清以来的城市改革,改变了城市管理,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公共空间的重组,使人们自由使用公共空间的传统受到限制。
本书提供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讲述了城市从传统生活到进入现代的故事。我们看到现代化的影响,日常生活方式的演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公共空间演化成政治空间。在这本书中,我们还看到穷人的挣扎,三教九流——乞丐、妓女、苦力、小贩、工匠、挑水夫、算命先生、跑江湖者、剃头匠等——在城市中的谋生技巧。城市中的各种活动,诸如庙会、节日庆典、街头政治、改良与革命等,在这本书中都有细节描写。
我希望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历史叙事,对我们理解一个中国内陆城市、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提供一本具有可读性,但又引人思考的大众历史读物。过去我们写历史,忽略了底层民众,即使他们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他们是“失语”的民众。本书就是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看改良和革命对城市日常生活的影响。
历史问题应该与当代问题结合起来思考,目前人们十分关注怎样保存一个城市的特质。现代的城市面貌和设施,已经提不起人们的兴趣;历史和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怎样使这个灵魂在现代化、商业化、科技化大潮的冲击下幸存,是城市管理者、学者和居民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我们所熟悉的作为空间和文化的成都已经消失之时,本书可以说是在试图重构成都过去的空间和日常生活,通过寻找历史和日常生活的记忆,进行历史批判与反思。
我要感谢老朋友李伯重教授,没有他的牵线,我不会成为“腾讯·大家”的签约作者,也就不会有这样一本面向大众的关于成都的书。感谢赵琼的邀请,没有她对我研究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我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历史读物的设想,这本书也不可能存在。她还帮助联系取得了本书收入的一些重要图片的文件及其版权。我要感谢以下单位和个人允许本书使用他们收藏或拥有的图片: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美国杜克大学D.M.鲁宾斯坦珍稀图书和手稿图书馆(David M.Rubenstein 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Duke University),盖提研究中心(Getty Research Institute),那爱德(Luther Knight)照片的版权代理人王玉龙,魏斯(Hedwig Weiss)照片的版权代理公司bpk-Bildagentur。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对这本书出版的支持,特别感谢责任编辑张骋为本书出版所做的认真负责的工作。
这次把这些文章结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除了对文字进行了梳理,特别是配图做了比较大的更动,将质量不高、来源不确定的图像都删去外,还补充了一些高质量、有明确出处的、与本书内容有更直接关系的图像。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书是面向大众的读物,所以征引的资料都没有作注。在书末,附有一个主要征引文献目录,供读者参考。
王笛
2018年4月16日于澳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