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巴金:《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32年初版。
陈浩东、张思勇主编:《成都民间文学集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陈宽:《辛亥花市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1911年,第150~151页。
陈茂昭:《成都的茶馆》,载《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1983年,第178~193页。
陈三:《纱帽冠盖何处寻》,《龙门阵》1988年第4期,总第46期,第95~98页。
陈三:《旧蓉城艺人忆片》,《龙门阵》1989年第5期,总第53期,第59~61页。
陈祖湘、姜梦弼:《成都劝业场的变迁》,载《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2年,第144~59页。
成基、何淳:《神摸,苦骗,理骗》,《龙门阵》1982年第2期,总第8期,第119~22页。
《成都风物》第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成都日报》,成都,1904~1911年。
《成都市市政公报》,1930~1932年。
《成都市市政年鉴》,1927年。
《成都文史资料选辑》,1960年代~90年代,成都。
成都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成都通讯志》,1984~1988年。
《重修成都县志》,载《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崔显昌:《旧蓉城的市声》,《龙门阵》1982年第4期,总第10期,第86~92页。
崔显昌:《旧成都茶馆素描》,《龙门阵》1982年第6期,总第12期,第92~102页。
戴文鼎:《城隍庙杂记》,载成都市群众艺术馆(编.):《成都掌故》第2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第380~387页,1998年。
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迪凡:《成都之洋琴》,《四川文献》1966年第5期,总第45期,第22~23页。
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四川人民出版社,第59~69页。
方崇实、石友山:《“墨状元”智折周孝怀》,《龙门阵》1989年第1期,总第49期,第15~19页。
方旭:《花会竹枝词十二首》,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144~145页。
费著:《岁华纪丽谱》,载《墨海金壶》第3函,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
冯家吉:《锦城竹枝词百咏》,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85~95页。
冯誉骧:《药王庙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142~143页。
傅崇矩:《成都通览》,8卷,成都通俗报社印,1909~1910年;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重印,为上下两册。本书所用插图取自1909~1910年版,文字引自1987年版。
《国民公报》,1912~1949年。
何满子:《五杂侃》,成都,成都出版社,1994年。
胡天:《成都导游》,成都,蜀文印书局,1938年。
《华阳县志》,1816年,44卷;1934年,36卷,成都。台湾学生书局重印。
荐青:《五月的成都》,《时事周报》1932年第7期,第2~3页。
姜蕴刚:《清末成都之社会建设》,《旅行杂志》1943年第10期,第10页。
李伯雄《洋房子走路——汽车初到成都的故事》,《龙门阵》1988年第6期,总第48期,第29~31页。
李劼人:《市民的自卫》,载李劼人《好人家》,上海,中华书局,1947年,第124~135页。
李劼人:《暴风雨前》,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李劼人选集》第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75~662页。
李劼人:《大波》,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李劼人选集》第2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1631页。
李乔:《敬惜字纸的习俗》,《龙门阵》1990年第1期,总第55期,第128~130页。
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林文洵:《成都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刘可继:《“九里三分”的饭摊子》,《龙门阵》1996年第4期,总第94期,第98~101页。
刘师亮:《成都青羊宫花会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96~99页。
刘沅:《蜀中新年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1790年,第125~130页。
陆兆钺:《陕西会馆的蝎子》,《龙门阵》1988年第3期,总第45期,第83页。
罗尚:《茶馆风情》,《四川文献》1965年第10期,总第38期,第21~23页。
罗子齐、蒋守文:《评书艺人钟晓凡趣闻》,《龙门阵》1994年第4期,总第82期,第58~61页。
马尼爱:《马尼爱游成都记》,《渝报》1898年第9期。
闵昌全:《辛亥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1911年,第156页。
彭懋琪:《锦城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31页。
彭其年:《辛亥革命后川剧在成都的新发展》,载《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59~172页。
钱廉成:《廛间之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前人:《续青羊宫花市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99~107页。
乔曾希、李参化、白兆渝:《成都市政沿革概述》,载《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1983年,第1~22页。
《启蒙通俗报》,1902年,成都。
秦楠:《蜀辛》,载隗瀛涛、赵清(主编)《四川辛亥革命史料》上册,第365~375、533~568页。
庆余:《成都月市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181~184页。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载《沙汀选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0~156页。
沙汀:《祖父的故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
《省垣警区章程》,《四川警务章程》卷2。原件无日期,但根据内容判断是晚清制定的。原件藏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东亚图书馆。
施居父:《四川人口数字研究之新资料》,成都,民间意识社,1936年。
石体元:《忆成都保路运动》,载《辛亥革命回忆录》第3册,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第42~67页,1962年。
舒新城:《蜀游心影》,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
《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成都,1911年。
《四川成都第一次商业劝工会调查表》,成都,1906年。
《四川官报》,成都,1904~1911年。
《四川教育官报》,成都,1907~1911年。
四川省文史馆(编):《成都城坊古迹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四川省政府社会处档案》,民国时期,四川省档案馆,全宗186,案卷1431。
《四川通省警察章程》,1903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巡警部档案,1501号,第179卷。
《四川文献》,台北,1960年代~1970年代。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成都,1960年代~1990年代。
《四川学报》,成都,1905~1907年。
《四川咨议局第一次议事录》:载隗瀛涛、赵清(主编)《四川辛亥革命史料》上册,1910年,第2~151页。
孙彬、张友霖、李万春、刘石父、熊小雄、潘培德、谢可新:《老成都》,长卷历史画,2000年。
谭韶华:《三庆会》,《龙门阵》1984年第4期,总22期,第118~121页。
《通俗画报》,成都,1909,1912年。
《通俗日报》,1909~1911年。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王笛:《晚清警政与社会改造》,载《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93~209页。
王庆源:《成都平原乡村茶馆》,《风土什》1944年第1期,总第4期,第29~38页。
王天寿:《旧成都刑场见闻》,《龙门阵》1991年第2期,总第62期,第50~53页。
汪青玉(编):《四川风俗传说选》,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
王再咸:《成都竹枝词》,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133~34页。
王志行:《资中木偶戏今昔》,载《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1987年,第66~75页。
隗瀛涛:《四川保路运动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隗瀛涛(主编):《四川近代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隗瀛涛、赵清(主编):《四川辛亥革命史料》上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文枢、吴剑洲、崔显昌:《旧成都的人市》,《龙门阵》1984年第2期,总第20期,第15~27页。
文闻子(编):《四川风物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吴好山:《笨拙俚言》,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1855年,第69~77页。
吴剑洲、吴绍伯:《〈这儿也有个奇迹王朝〉补遗——补记旧蓉城的乞丐故事》,《龙门阵》1989年第6期,总第54期,第26~31页。
吴晓飞:《卖水人与机器水》,《龙门阵》1994年第3期,总第81期,第9~14页。
吴虞:《吴虞日记》上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晓晗:《成都商业场的兴衰》,《龙门阵》1986年第6期,总第36期,第36~48页。
锡良:《申明警政白话告示》,成都,1905年。
锡良:《锡良遗稿》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邢锦生:《锦城竹枝词钞》,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164~166页。
秀清、侯少煊、熊卓云、米庆云:《解放前成都的扬州妓女》,《龙门阵》1988年第5期,总第47期,第56~65页。
徐式文:《青羊宫外骗神仙》,《龙门阵》1983年第4期,总第16期,第95~99页。
徐心余:《蜀游闻见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薛绍铭:《黔滇川旅行记》,重庆,重庆出版社,1936年初版,1986年再版。
杨槐:《神童子与满天飞》,《龙门阵》1982年第1期,总第7期,第65~70页。
杨武能、邱沛篁(主编):《成都大词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
杨燮(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百首》,载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第42~59页。
姚蒸民:《成都风情》,《四川文献》1971年第5期,总第105期,第17~21页。
叶春凯:《解放前成都棺材铺一条街》,《龙门阵》1996年第1期,总第91期,第96~101页。
易君左:《锦城七日记》,载《川康游踪》,中国旅行社,1943年,第177~210页。
苑罕:《市声琐记》,《龙门阵》1992年第4期,总第70期,第108~11页。
《渝报》,1898年。
韵陶:《四川哥老会的内容大纲》,《时事周报》,第4年第15期,第15~16页;第4年第17期,第15页,1933年。
张达夫:《高把戏》,载《成都风物》第1集,1981年,第109~112页。
张放:《川土随笔》,《龙门阵》1995年第3期,总第87期,第95~98页。
张集罄:《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张秀熟:《五四运动在四川的回忆》,载《五四运动回忆录》第2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59年初版,1979年再版,第868~887页。
张学君、张莉红:《成都城市史》,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年。
《赵尔巽档案》,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案卷507,1909年。
正云:《一副对联的妙用》,载《成都风物》第1集,1981年,第82~83页。
郑蕴侠、家恕:《旧时江湖》,《龙门阵》1989年第3期,总第51期,第1~11页;第4期,总第52期,第25~37页;第5期,总第53期,第69~79页。
钟士秀:《读〈同志会日报〉有感竹枝词》,载《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第25号,1911年。
钟茂煊:《刘师亮外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周传儒:《四川省》,上海,上海印书馆,1926年。
周善培:《辛亥四川争路亲历记》,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年。
周询:《芙蓉话旧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36年初版,1987年重印。
周止颖:《新成都》,成都,复兴书局,1943年。
周止颖、高思伯:《成都的早期话剧活动》,载《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1987年,第53~65页。
Bird,Isabella.1987[1899].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An Account of Journeys in China,Chiefly in the Province of Sze Chuan and Among the Man-sze of the Somo Territory.First published by John Murray in 1899.Reprinted by Beacon Press,1987.
Brace,Brockman(ed.).1974a.Canadian School in West China.Published for the Canadian School Alumni Association.
Brace,Brockman.1974b.“Kites,”225-227, in Brace (ed.),1974.
Cunningham,Alfred.1895.History of the Szechuen Riots(May-June,1895).Shanghai:Shanghai Mercury Office.
Davidson,Robert J.and Isaac Mason.1905.Life in West China:Described By Two Residents in the Province of Sz-chwan.London:Headley Brothers.
Duara,Prasenjit.1988a.Culture,Power,and the State: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tune,Robert.1853.Two Visits to the Tea Countries of China.2 vols.London:John Murray.
Geil,William Edgar.1911. Eighteen Capitals of China.Philadelphia & London:J.B.Lippincott Company.
Graham,David C.1927.“Religion in Szechuan Province.”Unpublished dissert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Grainger,A.1917a.“Chinese New Year Customs,”WCMN 1:5-11.
Grainger,A.1917b.“Chinese Festivals,”WCMN 4:5-12.
Grainger,A.1917c.“Various Superstitious,”WCMN 9:10-15;11:9-15.
Grainger,A.1918a.“Street Preaching,etc.,”WCMN4:5-13.
Grainger,A.1918b.“Popular Customs in West China,”WCMN 6:5-8.
Hartwell,G.E.1921.“Reminiscences of Chengdu,”WCMN 8 & 9:5-27.
Hubbard,George D.1923.The Geographic Setting of Chengdu.Oberlin:Oberlin College.
Liao T'ai-ch'u.1947.“The Ko Lao Hui in Szechuan.”Pacific Affairs XX(June):161-173.
Polo,Marco.1961[1271-1295].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
Sewell,William G.1971.The People of Wheelbarrow Lane.South Brunswick and New York:A.S.Barnes and Company.
Sewell,William G.1986.The Dragon's Backbone:Portraits of Chengdu People in the 1920's.Drawings by Yu Zidan.York:William Sessions Limited.
Storch,Robert D.1982b.“Introduction:Persistence and Change in Nineteenth-Century Popular Culture,”1-19 in Storch 1982a.
Strand,David.1989.Rickshaw Beijing: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Berkeley and Los Ang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orrance,Rev.T.1916.“The History of the Chengtu Wall,”WCMN 10:14-19.
Vale,J.1904.“Sz-Chuan Police Force,”WCMN 3:56-59;4:82-86;5:106-111;6:125-127.
Vale,J.1906.“The Small Trader of Szchuan,”WCMN 10:237-238;11:255-262.
Vale,J.1907.“Beggar Life in Chentu,”WCMN 4:8-11;7:7-10:9:6-7;10:7-11.
Vale,J.1914.“The Art of the Startler,”WCMN2:28-30;3:28-30;8:12-14.
Wallace,Edward W.1903 and 1907.The Heart of Sz-Chuan.Toronto:Methodist Mission Rooms.Two editions.
Walmsley,Lewis.1974.“Szechuan-That Green & Pleasant Land,”1-8 in Brace(ed.),1974.
Wang,Di.1998a.“Street Culture:Public Space and Urban Commoners in Late-Qing Chengdu.”Modern China 24.1:34-72.
Wang,Di.1998b.“Street Culture:Public Space, Urban Commoners,and Local Politics in Chengdu,1875-1928.”Ph.D.diss.,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Wang,Di.1999.“The Rhythm of the City:Bamboo-Branch Poetry and Public Life in Late-Qing Chengdu.”Late Imperial China,22.1(June 2003):33-78。
Wang,Di.2000.“The Idle and the Busy:Teahouses and Public Life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engdu.”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26.4:411-437.
Wang,Di.2003.Street Culture in Chengdu: Public Space, Urban Commoners, and Local Politics,1870-1930.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WCMN).1899-1943.Chongqing and Chengdu.
Wilson,Ernest H.1929.China: Mother of Gardens. Boston:The Stratford Company.
Yeh,Wen-hsin.1995.“Corporate Space,Communal Time:Everyday Life in Shanghai's Bank of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0.1:97-116.
Yerkovich,Sally.1977.“Gossiping as a Way of Speaking.”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7.1:192-196.
遅塚麗水『新入蜀記』東京、大阪屋號書店、1926年。
筧文生『成都重庆物語』東京、集英社、1987年。
神田正雄『西淸事情』東京、農事雑報社、1905年。
神田正雄『四川省綜覧』東京、海外社、1936年。
井上红梅『支那風俗』東京、日本堂、1921年。
內藤利信『住んでみた成都—蜀の国に見る中国の日常生活』東京、サイマル出版会、1991年。
中村作治郎『支那漫遊談』東京、切思會、1899年。
西澤治彦「飲茶の話」『GSたのしい知識』第3卷、東京、冬树社、1985年、第242~253頁。
西澤治彦「現代中国の茶館—四川省成都の事例から—」『風俗』1988年第4期、卷26、第50~63頁。
鈴木智夫「清末江浙の茶館について」『歴史における民衆と文化—酒井忠夫先生古稀祝賀記念論集』東京、国書刊行会、1982年、第529~540頁。
竹内実『茶館—中国の風土と世界像』東京、大修館書店、1974年。
東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誌』第5卷『四川省』東京、東亚同文会、1917年。
東亚同文会『新修支那省别全誌』第1~2卷『四川省』東京、東亚同文会、1941年。
山川早水『巴蜀』東京、成文館、1909年。
米内山庸夫『雲南四川踏查記』東京、改造社、19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