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标签思维

如果问一个人:苹果产品在你眼中代表什么?

答案很可能是:贵,但是好。

这就是苹果公司的成功,当用户想要一个好的电子产品的时候,苹果就是他的备选项。这就是苹果的标签,一个产品若没有标签,也就失去了竞争力。无论是占据了大部分用户的痛点,还是走小众路线。

那么,现在想一想,你的产品的标签是什么?如果一款产品没有标签,很不幸,这款产品离成功还很遥远。对于产品来说,有自己的品牌标识并不代表成功。我们看到,天猫商城上雨后春笋般的B店中出现大量不同的品牌但又类似的产品,而在“双十一”里,这些店铺可以分得部分流量,却无力成为销售神话的主角。

事实说明,如果你的产品在行业内不能算是标志性的代表,那么产品就不可能获得用户的关注。在这个时代,行业之多,已经让人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给自己的产品创造多个标签了,但用户所要面临的产品如此之多,如果没有一个简单明晰的标签,就容易造成误导,这也同时说明我们在选择标签的时候出现了失误。我们所强调的专注,是要化繁为简,给自己更准确的定位,让自己专注于一个标签。一个没有标签的产品等同于没有定位,一个有多个标签的产品也等同于没有定位。

同时,所有的改进都要从标签开始。不管最终定位是什么,都要将标签思维坚持到底。如果QQ在最早的时期内没有坚持熟人社交,也许现在占领市场的就不是这只企鹅。这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不管我们的核心业务周围还有多少衍生产业,都必须保证最核心产品的标签是最为明显的。而对产品和产品线的调整,也需要从标签开始,专注于将标签内容打造得更为精细准确。

有不少企业的产业链之间的联系并不深刻,从而导致产品的特性无法优化。存在这个误区的原因是,现在很多产品寻求大而全,但是大而全的前提并不是综合能力,毕竟不是每个企业都是腾讯公司,即便是腾讯公司,也做不来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这说明不管企业的产品设定了多少个功能,有一点都很重要:所有业务的基础是标签功能。如果腾讯无法做好QQ这个产品,那么后续的产品就难以通过QQ获得高流量回报;而如果淘宝没有做好电子商务平台,显然,天猫也不会有如今的成就。

那么,是不是只要做好了核心标签的业务,其他的业务也就可以随之扩展呢?不是。所有的扩展业务都必须建立在原有的核心业务上,因为产品标签既定,接下来给用户的印象就是在标签业务上的优势,这不仅仅能帮助企业的标签业务获得肯定,而且能挖掘到更深的内容。相比其他的产品来说,竞争力也会更强。

很多企业在发展前期有不错的势头,但是后期还是无法取得一定地位。究其原因,是停止在核心标签的挖掘上。在现在的商业环境下,产品复制成本相对较低。一旦产品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么短期内被复制的可能性就会很高,这时候需要的就是企业的坚持。坚持把标签的特质发挥到更大,让产品标签更为明显。没有一家企业敢宣称自己的产品绝对完美,这就说明每一个产品都有继续下去的可能性。而之所以很多互联网企业担心腾讯的复制,是因为它们都不是淘宝。即使腾讯开发出拍拍网,也依然无法替代淘宝。究其原因,淘宝从始至终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电子商务上,即使是IM产品,也围绕淘宝的电子商务展开。

但是毕竟不是所有企业都是淘宝,很少有人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把握住机会并且顺势而为。更难的是,在获得成绩以后还能坚持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标签。更多的例子是标签被抢占,这也是因为很多产品在发展到后期逐渐偏离了自己的标签。

在企业中,还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将标签和口碑两者的概念混淆。我们对外展示的往往是我们自己的标签,而用户对标签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才是我们的口碑。我们需要认识到如何将标签与口碑实现重合,标签是我们要对外呈现的,这要求我们在产品初期就给自己确定的精确定位,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围绕这个要点进行开发,而在产品的发展时期也围绕这个标签进行改进。

很难说企业一开始对产品的定位是否精准,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即不要轻易调整标签。标签是企业与用户共同认定的产品关键词,一旦影响到用户,就不能轻易调整,因为一款定义不明的产品是很难被用户记住的。譬如移动互联网导购类产品口袋购物,在产品初期就被定义为:最智能的导购APP。为了彰显其智能化,在产品内进行数据分析并给用户推荐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帮助用户认识了这款产品的定位,而其最后的标签就是智能。

浮躁的社会环境导致企业很容易迷失产品方向,特别是综合性较高或者较为灵活的产品。一旦产品的成绩差强人意,产品团队做出的选择往往是:增加内容或者改变方向。而专注的互联网告诉我们,一切没有坚持、容易动摇的团队的作品一定不会非常优秀。

专注对企业的要求就是把团队的能量发挥到最大,而专注的核心就是产品的标签。一款产品要做到难以复制,要求的不仅仅是一个好的开始,还有持续不断的优化。很多互联网企业对这一点深有感触,一旦产品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现新的变化,到了用户的疲劳期之后,产品的数据就开始明显下降。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这些对于产品来说都是致命的。标签思维体现在各个方面,而更多的企业用实例证实了标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