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粉丝三“感”:参与感、尊重感、成就感

    粉丝通常是普通人,他们所需要的也不过是简单的被尊重,同时能够参与到一个产品中,以及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要搞清楚这几点,就需要抓住粉丝的几种心理,一一对应解决,才能让粉丝成为忠实的粉丝。

    粉丝往往不喜欢被判定为从众,这是最重要的粉丝心理。它看起来类似于那种“父母把你锁到房间不让你去,但你翻窗爬墙也必须去”的心理,这其实代表着内心对某种限制的叛逆快感,或者说对一种世俗的不屑。任何行业都可以造就或运用这种叛逆心理,iPhone就是其中的典型。我们看到有些人只要一句话就能让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感觉棒极了,这就是我的感觉,迅速找到认同感,例如乔布斯说传统的手机都是垃圾,这准确击中了那些不满传统手机的用户的心理,而他们就会迅速站队到产品中去,去购买iPhone。

    有意思的是,iPhone成为强势手机后,又会诞生新的个性化用户心理,小米手机就是满足了其中一些对价格敏感但又期待好功能的手机用户,他们会说:“iPhone有什么好的,又贵又差,我的小米多个性化。”反叛空间是无限的,只要是好的产品,用户量大的时候,都会被不想从众的用户所排斥。所以,这时候的用户实际上是想要一种被尊重的、独一无二的感觉,譬如说自己买iPhone早一些,就是别人从众自己了,这就是用户的尊重感。

    另外的一种用户则是期待能够逃离日常生活状态,给自己营造一个安全、宁静的空间,比如,文艺范们最喜欢的就是某个午后的安静的某地。在某个明星、商品、群体中获得暂时的“自我空间”,接触这些产品等就似乎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安全空间。这种寻求安全空间的心态不一定是叛逆,很可能是需要安慰和疏泄。比如用户加入某个粉丝团,是为了获得一种交流,这也是用户追求参与感背后的一层原因。

    粉丝想要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来,获得参与感,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期待通过理想的表现,给自己营造一个想象的新世界,其中的佼佼者甚至能领导粉丝来创建新群体,并且有新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这类粉丝不仅希望破坏旧规则,还希望建设新规则,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而且此建设不求现实回报,只以之为乐。可以看到,参与感的结果普遍都使用户的成就感得到满足。有行业顶级地位的品牌的粉丝,以及成功粉丝团的领导,都普遍有这种心理,也就是说,前100名粉丝,往往都是这一类型居多。

    也有粉丝不一定需要很高的成就感或者参与感,但是依然会有角色渴望,他们会幻想“如果是我做这个产品会怎样……”也正是这种心理促使粉丝对自己钟爱的产品提出意见,并且渴望获得赞同。这样的粉丝,获得尊重感的居多。例如,从内心扮演产品经理或者活动策划人等。他们在粉丝活动中,会公开自己对产品表现的期待,甚至做出夸张但符合品牌特征的动作,这些都是为了获得产品的重视和尊重。他们也是其他外围粉丝行动的带动者,帮助整个产品来迎合更多的粉丝,宣传中他们也是中流砥柱。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痴迷于某些车辆、手表、IT产品的粉丝对其技术数据、研发背景、产品演进和历史故事等如数家珍,记忆清楚,并且还能讲给很多人听。他们超越了普通粉丝,达到“专家”的境界,他们所做的这些大多数都是为了给其他的粉丝一种感觉:我了解很多,我很强。这明显是一种成就感的表现。那些极端关注手机性能指标和具体数据的粉丝,成为了小米口碑链中的重要桥接环节。据说曾经小米的粉丝中有这样的人,他乐此不疲地推销小米手机,成功“推销”出去6部小米手机!

    粉丝迷恋产品有很多理由,有时候他们只是因为产品的外观轮廓或品牌创始人的一个小故事,就成为其粉丝。他们极为感性,是非理性的消费力量。同时这一类粉丝也可能活在当下,会将自己在粉丝组织中的一个职位、体验、奖品等拿来在其他领域作为价值证明,或者拿去填补现实生活中某种缺陷或空白。这些都是为了获取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在一群陌生人中往往会有更出彩的表现。

    自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更加倾向“以我为中心”的表达方式,相互之间越来越难获得肯定,粉丝心态中都是参与感、尊重感、成就感的综合。然而不可否认,移动互联网也让世界变成了关注和转发的世界,自说自话只能让你和世界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移动互联网不是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互动,参与和体验才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