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为什么产品没有忠实粉丝

    那么为什么有的产品,苦心经营却还是没有忠实粉丝?互联网时代,创建品牌和经营粉丝的过程高度融合,接下来该怎么做?这方面谁做得最好?

    首先,为什么产品没有忠实粉丝?因为很多企业,并不真的会经营粉丝。国内最会经营粉丝的,应该是小米公司。雷军在总结小米成功时的发言是:“刚开始做MIUI时,两个多月我们只找到100个用户。为了感激这100个人,我们把这100个人的名字写到了启动画面里,并且我们当时把这100个人的名字全部加到了我们的通讯录里。后来我们总结出,一个无比忠诚的用户,最少能给你带来100个用户。一定要相信用户,相信用户口碑。”也就是说,这100个用户给小米带来了至少上万的用户,他们是绝对的粉丝。

    当初雷军在创办小米团队时说过一句话:“做中国真正有粉丝的企业。”闭关几年后,雷军可谓是中国互联网圈里第一个参透了硬件产品真谛的大佬,所谓的真谛,就是卖一份粉丝情绪。很多消费,本来就是非理性的冲动行为,为了一时喜欢或者为了一份“信念”,现在的很多用户都喜欢强调,我喜欢这个产品所以我购买,而不是我需要所以我购买。卖产品,迎合的是消费者的情绪,而不是用户的理智,如果要卖给理智的用户,显然要难得多。在这份冲动的情绪当中,有一种是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这是粉丝行为的核心。买小米,让学生和年轻的工薪族们用不贵的价钱,成为了“发烧友”和“科技圈”的达人,这种感觉就好像是为了证明自己足够的“与众不同”和“慧眼识金”。

    在雷军的说法中,汇聚粉丝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把握产品最初的100个用户,这是因为这100个用户的忠诚度会贯穿始终,只要善待用户就能得到用户的支持。而早期的100个用户能否成为该产品的狂热粉丝,主动参与到产品的开发和宣传过程中去,直接决定了这一产品的成败,这100个用户能迸发出多强的能量,则要看产品如何运营了。

    拥有了早期的100个忠实粉丝之后,产品其实已经具备了品牌口碑传播的基础,但从100到10000乃至1000000,你需要赢得的是对新兴科技产品感兴趣又不那么疯狂的普通粉丝。这时候,不仅要靠用户的口碑,还要依靠产品更加精细化的更新。很多极客的硬件或者软件创业者,由于过度热衷于新的科技,反而忽视了最核心的、简单易用的用户体验,做出了一堆复杂难用的功能,创造出了一堆不存在的用户需求,也就是我们说的,屌丝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反而是高富帅的想法被一次次验证了。

    所有的产品经理都会说以用户为核心来开发产品,但是与其空讲这些大道理,我们不如用一个更浅显实在的说法:好的创业者都是在做周围的人和朋友真正需要、极度简单、不用教就会用的东西。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让我们周围的人变成粉丝,不管是普通的关注者,还是像“脑残粉”一样的骨灰级粉丝,产品都是核心和重点。

    产品要让用户觉得很酷,所谓的酷是能让用户发出尖叫的感觉,让粉丝在使用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也很酷的优越感,并在他们的朋友圈中无意间帮产品代言。这样的产品才会让用户认为自己体验了,是一种优势,具有比别人优先了的感觉。

    很多产品没有注意的是:要想从粉丝身上获益,必须要善于“养粉丝”,要和粉丝互动。粉丝往往有一颗玻璃心,一言不合,粉丝就可能弃你而去。传统经济时代,消费者是上帝,要好好伺候;互联网经济时代,粉丝是收入之源,要把粉丝当上帝一样伺候、当孩子一样养活。

    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几点:

    第一,对待粉丝要尊重和真诚。粉丝是最宽容的用户,但也是最苛刻的用户,当粉丝感到被冷落的时候,或者被戏弄的时候,就是粉丝逐渐减少的时候。

    第二,对待粉丝要乐于分享。有很多信息首先要与粉丝分享,让粉丝有足够的参与感,同时粉丝也会认为企业对他们是很重视的,对企业的支持也会更多。

    第三,对粉丝的意见要重视。粉丝提出意见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在他们提出意见的过程中需要思考整个活动,而这些未必会有任何报酬,所以一旦企业不重视,粉丝就会将这个成本获得的结果定位为负数,失去热情。

    归结来说就是:要保持粉丝用户的参与感、尊重感、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