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 错了就改,持续试错微创新

    快速试错已经作为一种以效率为前提的解决问题方式,被很多人所认可。不少人都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够快速试错也是一种能力。一个创意能否被用户所接受,就是要看作为载体的产品能否被用户所接纳。

    在各行各业,错误都是灾难,一旦出现重大错误,造成的损失可能无法估量。因此,在传统思维里,企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防止犯错,而防止犯错就是不断地增加风险评估,谨慎地进行数据审核。而在互联网时代,不可估量的因素太多,我们怎么面对存在的错误?试问,在网站上组织一次团购需要投入多少成本?宣传成本、供应链成本以及人工成本是否可估量?如果完全失败了,会有多少消耗和浪费?其实在互联网时代,行动的逻辑变了,由于我们对错误的掌控性不再那么有力,所以要直面错误,并且利用好错误,所以,错误不再是灾难。犯错,再试错,再改错,这是互联网企业的生存哲学。

    试错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两种:其一,走创新之路,别人没做过,自己尝试,用户接受了,产品就成功了;其二,用试错来快速解决产品问题,节省研究讨论的时间,依靠用户来给出答案,避免产品在没有面对用户的时候花费多余的时间。由此可见,试错更多地体现在对速度和结果的追求上。以试错来解决问题,节省了在用户背后自己分析和讨论的时间和缺陷,但也要付出相对应的成本。

    这个试错成本至少包括两部分:一是尝试解决问题时所花费的成本,也就是浪费的用户和人力成本;另一个是错误的解决方案浪费的时间成本,知错而后改也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试错中的成本是可以量化的,但解决试错问题的成本就比较难计算。也正因为计算困难,所以更容易被团队忽略。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人在不断试错。在互联网时代,掌握客户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用户所需要的逐一罗列,然后试错。在试错的背景下,快是如何产生的?首先,企业必须不怕错,愿意试错,通过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然后用错误来替代下一个错误,这个过程不断循环进行,同时让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让用户的行动和数据帮助改善产品,快就产生了。之所以不少传统企业做电商时容易出现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做电商,在他们眼中,要完善一个产品,首要条件就是完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从传统企业过渡而来的电子商务,尽管有不小的投入,但是依然无法挑战类似京东这样的平台。

    与传统思维不同的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者一向是以“小而快”著称的。当内部人数很多时,就会划分为很多独立的系统,以求达到效率的优化。因此,互联网企业对于能快速解决问题的试错模式总是敢于尝试,这是因为找到错误后能够迅速调整,而在传统企业中,一旦发生错误很有可能会毁掉一项业务。互联网思维要求我们在尝试中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很多成功的案例就是在不断试错中逐渐趋于完善的。但同时,也有无数的公司经历了试错却最终没有成功,无数的创意最终没有实现完整落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是因为执行不到位且产品的迭代过程太久导致的。

    例如,运营商的试错经历就是典型的失败案例。看多了互联网公司的试错方式,对试错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基本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有成本就能勇敢尝试,而对试错的成本和深层次的问题缺乏研究,导致大量浪费资源。其实,简单地说,试错并不是说找到一个想法就去试一试,要基于已有经验和其他产品的案例并且结合自身的情况和优势,从而选择可能适合自身的方法去验证。如果这个切入点失败,再选择另一个可能的切入点尝试,直到产生出解决方案结束。

    不管是应用商店还是社交产品、音乐产品,运营商一直以来都难以做好试错,到底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一是不了解试错成本,也不愿意承担试错风险,所以将错就错;二是在试错的过程中效率低下,存在行动上的短板。

    在试错成本和风险的评估上,运营商对方案的评估并不充分。首先是成本上的把控。在运营商的机制体系下,很少有人敢于承担失败的结果,而一旦失败,则可能成为审计或后评估的罪状,同时在试错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厂商或利益团体相互博弈的影响,对于试错的后果,很少有人会自己一力承担。那么,试错就成了如履薄冰的事情,遇到错误不如将错就错,利用入口获取一定量的用户数为自己的业绩添一笔颜色。

    其次就是效率低下的问题。由于机制庞大,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运营商在时间成本方面的衡量没有具体规划,也不会有合理的KPI,就连运营商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是执行慢,还是整个试错的结果就是错误的。

    由于不敢认错而导致错误,是运营商最大的失误。而由于执行力不到位,导致的错误加剧,实际上也是体制的最大问题。运营商总在试错,但总是错误的,这是互联网企业里最大的反面教材。

    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不断被提及,互联网公司的试错精神在各个领域内不断被宣传及发扬。试错精神让传统而且保守的运营商看到一线曙光,甚至在内部明确提出希望能向互联网公司学习试错。其实,试错需要产品愿意低下头,从最低点开始认错,找到错误,以新的解决办法加以尝试。显然,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试错,但是快速试错依然存在困难。如果错误的时间久了,就很难有所改进了。因此,试错也需要快。

    所谓快,不仅仅是指速度,还要尽量减少投入,缩短试错的周期,用最少的时间来得到结果,花更多的精力找方向。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需要尝试的方向首先要求成本可控,其次还要对整个产品负责,不能粗制滥造。也就是说,即使是试错,也不能盲目地选方向,要选择成功概率高一些的方向,而且在前期必须有调研,从认为最合适的方向开始。

    如果决定了试错的方向,就要快速执行,迅速跟踪试错结果,看这次的尝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则要快速改变方案进行下一轮试错。不少企业为试错而试错,导致盲目选择方向,这些多是盲从及毫无根据的尝试。看到可能火的产品,不分析用户的需求,不分析国内市场,简单粗暴地进行复制和快速试错,虽然投入少且用力小,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试错。我们常说的互联网唯快不破,这里的快是时间短、速度快,而不是决策上的随意。选择方向一定要经过思考,还需要数据支持,没有团队能承受多个方向失败的成本。

    任何一个项目在成型初期总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这个项目的基础部分完成后,试错就是不可避免的。这也要求我们在拟定项目时对产品中核心部分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尤其是对项目的核心功能对于用户是否有价值这个问题。如果连核心部分都没有解决,那么盲目试错带来的是大量消耗成本,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这个项目的夭折。因此,试错应该在非核心部分尝试,而真正的核心如果有方向性的错误,就要及早改正。

    互联网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行业,不管是先行多久的团队,最多也就能看清这个行业半年以内的情形。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选择团队认为最合适且在时间可控的基础下又能做出来的东西,只要发现方向或者方案有任何问题就马上进行调整。对互联网小企业来说,如何与大企业竞争,就是比大企业更有试错的勇气和机制,还得比他们更灵活,更快速。

    很多时候,试错就是在创新,但是要注意的是,试错不是对整个大方向进行否定,而是对整个大方向中的小环节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很多时候试错的结果就是微创新。从一个小功能的改进,一直到所有的部分能有不错的结果,最后的产品可能就是在之前固有的基础上实现了微创新。

    从迭代思维到试错的这一系列过程,都要求有了任何想法,不要用传统的产品思维苛求将产品做到完美再推向市场。没有真正完美的产品,不如先简单地做出核心部分,然后拿到市场上检验,用户的反应是最好的检验结果。把用户作为产品试金石,积累犯错的经验,才能集小胜为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