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 案例:米粉是如何助力小米估值100亿的?
2013年,小米公司估值100亿,成功成为互联网上第四个巨头,而这一年,小米成立还不到5年。
如果说小米是成功的,那么它最成功的一点便是塑造了自己的粉丝文化,让自己的粉丝成为产品的代言人,去宣传小米设备的优点,去维护小米的品牌荣誉,所以说米粉成就了小米也毫不为过。事实是,小米非常重视米粉文化的塑造,“因为米粉,所以小米”也是雷军经常讲的一句话。
黎万强曾经透露,2012年,小米配件商城的销售额达6亿元,这也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字。仔细看网站上小米的配件价格并不高,但既然能达到6亿的销售额,就意味着购买的总量很高,用户购买周边产品的数量尚且如此,何况手机呢?!有趣的是,检查一下小米商品的品类,你会发现它不光包括和手机相关的保护壳、移动电源,还包括冠上“小米”俩字的其他小物品等,这其中还有标价为1元的“小米礼品袋”。而在商城里,甚至有厂家愿意为小米推出定制产品。
我们还可以看到,小米的官网在卖各种“MI”主题相关的T恤,其目的就是给米粉们一种归属感。而且在很多T恤上都印有非常卡通的图像,同样非常符合年轻一族的爱好和品味,这些产品都帮助小米的粉丝们能更好地维持心中的神话。
其实这些表面反映了小米粉丝旺盛的购买力,而这背后,更是米粉对小米这个品牌高度的认同感,以及米粉的数量之多。小米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围绕着粉丝所产生的巨大生意,不断促进“真粉丝”的增加,然后再从他们身上变现,这就是小米的核心生意。简而言之,就是粉丝流量变现。可见,雷军在发布会上常喊的“因为米粉,所以小米”,不光是一种符号化的口号,无意中也体现了小米商业模式的核心所在。
我们都知道,雷军是从乔布斯身上学到粉丝精神的。苹果品牌的用户忠诚度很高。为什么用户如此忠诚于苹果呢?这主要得益于苹果的灵魂人物乔布斯,乔布斯是一个划时代的人,他把一件电子消费品赋予了时尚产品的属性,从而形成一种粉丝文化,但是他并没有刻意去经营这样的一种文化状态。所以我们称乔布斯为乔帮主,同时还诞生了一个叫做果粉的群体。更让人觉得惊奇的是,果粉是自发形成的,并非是公司组织的,大家出于对苹果产品文化的认同和追捧,形成了这个粉丝群体。
乔布斯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的果粉,在他们眼中乔布斯尽管桀骜不驯,但是有个性,执著地为用户提供优秀的产品。而在这一点上,小米的联合创始人雷军同样具备不错的人格魅力,乔布斯被称作全世界企业家中最会讲故事的人,雷军就学习乔布斯讲故事,从小米的发布会上可以看到,雷帮主显然从乔帮主那里学到了不少体现个人魅力的方法。
同时雷军也在公开场合表示过,小米手机成功的要诀有三:创业团队、创新和粉丝经济,而粉丝经济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米粉是小米最重要的来源,如何维系小米的粉丝,是小米一直奋斗的重点。早在小米手机创办伊始,雷军就曾经描绘了一张前进方向的蓝图。首先通过互联网培养粉丝;然后通过手机顶级配置并强调性价比的方式吸引用户;接下来手机还必须只通过互联网销售;另外在商业模式上,不以手机盈利为目的,以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先积累口碑建立品牌,继而把手机变成渠道。这就是雷军铁人三项的互联网式构思。
“米粉节”现场
对雷军身上光环的迷恋造就了头一批“米粉”——一群技术和创业爱好者。这些人不在乎小米给自己的回报,他们不仅是其消费者,还是其义务宣传员,乐于忍受极低薪酬的半义务雇员。也正是这样一批粉丝,成为小米手机的起点。而后,“高性价比”的口碑和宣传让小米手机滚雪球般迅速走上扩张的道路。
其实,雷军的米粉思维,从开始到最后只有两大方向:第一,怎么做;第二,在哪里做。首先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怎么去吸引粉丝,怎么去迎合用户,把用户变成粉丝?粉丝崇拜的是文化,同时粉丝对品牌有着极高的期待,这两点缺一不可。
米粉通过极致的精神力量成就了小米的现在——100亿的估值。而雷军为了强调小米的粉丝结构,在小米内部调研,不管是产品、技术、营销、运营,都把米粉当做第一原动力,一切以粉丝优先。黎万强的说法是小米构建了一个用户扭曲力场的金字塔,塔基是广大的用户,而这群用户就是小米的普通粉丝。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等各种渠道参与小米的活动,尽管他们对小米的实际情况介入不深,但是是一个强大的跟随者群体。而在金字塔的中间则是米粉,这是一个关键的群体,他们比一般的粉丝用户多了许多的忠诚,小米能成功的另一大原因是强悍又忠诚的米粉的支持。
为了给小米用户变成米粉的机会,小米给了一线客服很大的权利,那就是在用户投诉或不爽的时候,客服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自行赠送贴膜或其他小配件。另外,小米也非常重视人性化服务。在小米内部,有不少故事,比如曾经有用户打来电话说,自己买小米是为了送客户,客户拿到手机还要自己去贴膜,这样不太好。于是在配送之前,小米的客服在订单上加注了送贴膜一个,这位用户很快感受到了小米的贴心,转而成为米粉,口碑也因此而来。
小米毫不掩饰对米粉的尊重,在小米论坛里有一个神秘的组织——荣誉开发组,简称“荣组儿”,这是粉丝的最高级别。这个“荣组儿”可以提前试用未公布的开发版,然后对新系统进行评价,鉴别新版本是否可以发布,他们甚至有权力在整个社区对所有的米粉说:“‘荣组儿’觉得这是一个烂版,大家不要升级。”因此当“荣组儿”认定有些问题如果不改掉就判定为烂版时,小米的工程师们就会特别紧张,觉得特别对不起粉丝,然后尽快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直到他们认为满意为止。
而在小米手机论坛上,每周都可以看到两三千篇用户反馈的帖子,其中不乏一些深度体验报告,而这些报告都是真实用户坚持原创的,这就是米粉的不竭动力。在一些重要功能的确定上,小米工程师通过在论坛上发起投票等方式收集用户反馈,从而最终确定产品功能形态。同时,小米在各种媒体论坛上都保持零距离贴近用户。很多人都知道,小米每周更新四五十个甚至上百个功能,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建议都来源于米粉。而包括雷军在内的小米合伙人每天都在做一系列的客服工作,通过这样的动作让用户觉得小米真的是贴近于用户的,这也增加了用户本身的参与感。
除了要做什么,还有一点是在哪里做,小米选择了两个平台:微信和微博。在微博里,主要与用户沟通;在微信里,主要解决用户的问题。
相比其他渠道,微博是小米聚集米粉的利器。小米几乎把微博玩到了极致:因为新浪微博的Alexa流量周二到周四最大,所以转发有奖的活动设置在工作日;晚上10点结束抽奖是因为10点是每天流量的最后一个高峰;两小时发布一次奖品是因为微博传播转发的半衰期约为3小时。而在微博上,米粉对于小米的反馈也是热烈的,这无疑最大限度地强化了小米的宣传效应,减少了小米在其他平台的投入成本,甚至连广告都不用做了,直接依靠自己这个自媒体就足以达到不错的效果。又例如,在小米手机发布青春版时,几个合伙人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拍了一组与青春有关的照片,而微博里粉丝的反馈也相当给力。在微博上,短短两天达到了转发200多万次,评论90多万条的成绩。
另外,小米为了维护国外用户还开通了Twitter账号,但是粉丝数量并不多,主要原因是Twitter在中国是被限制使用的,如果小米最终打算走向国际市场,Twitter会是一个很好的与国外米粉互动的平台,可见小米的心有多大,已经开始要走向国际了,未来的小米有多少粉丝,实在难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