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 用放大镜将痛点放大100倍

    这是小米公司提出的一点,但是有的人听后则将其与“分散核心”混为一谈。其实,我们所说的很多痛点都是没有那么痛的痛点。小米进入手机市场,对自己手机产品的定位就是“发烧友手机”,过去只有“极客”才会去刻意追求的体验,小米将其完善,并喊出口号以引导消费。也就是说,对消费者使用产品的各种貌似多余的细节改进,然后引导消费者去关注它。小米的产品并没有达到颠覆的境界,但是却依靠细节的微创新,真正解决了消费者的痛点,让消费者本身可以忽视的痛点成为消费者关注点。这就是说,把我们找到的痛点变得更痛,并且让我们的用户意识到这个痛点让人痛彻心扉了,我们的产品就算是成功了。

    但是很多时候,用户总觉得不够痛。譬如说,用户购买iPhone的时候大概没有觉得自己手中的手机有多糟糕,而是因为iPhone足够好,好到可以替换手中的其他产品。这就是用户根本不存在的痛点:比较心理。对于这个痛点,显然乔布斯是没有想到的,直到库克时代,苹果才明白这个道理。

    同样,很多痛点其实是很浅的痛,但是它让人有更好的选择,就足以替代其他产品。大家购买电影票时经常需要等待一个小时以上,有时还选不到好座位,而网上预订相比传统买票让用户有更大的确定性,让大家能在准确的时间到喜欢的位置看电影,所以网上预订电影票提升了用户体验,这也是目前这块市场的需求所在。那么,网上预订KTV有没有提升用户体验?传统方式都是直接去或电话预订KTV。相比之下,网上预订KTV并未真正优化用户体验。没有提升用户体验或效率的事,用户为什么要买单?

    如何让用户对看起来不痛的点感觉很痛,也是一门学问。让用户很痛,首先要在场景内唤起用户的痛感,这种痛感在恰到好处的处理下,会让用户的替代感格外强烈。其次则是要让用户在痛的时候记住这款产品,拥有使用时的感观,然后才能让本来没那么痛的产品看起来痛彻心扉。

    例如,在移动互联网上一款名为“大姨妈”的产品,就是把本身不痛的事情做到使用户觉得深切的痛。“大姨妈”上线将近两年,目前下载量达到了7000万,在线注册用户也早已突破2800万。用户年龄集中在21~27岁,这正是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体。

    在这款产品中,用户可以利用APP记录经期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以及每个周期产生的不同症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记录生活习惯。这款应用会对用户记录的信息进行科学的计算分析,并在“大姨妈”来临之前温馨提醒,预测排卵期和安全期。另外,根据用户所处的阶段提供营养、健康、美容、心灵快乐的小贴士。虽然女性的经期只有七天,但是“大姨妈”服务的是用户的整个生理周期。

    本来,这样的计算在很多女性眼中都不算什么,但是基于数据的记录和计算满足了女性用户的“惰性”,这样的产品获得大量的用户完全是因为将女性本身的痛点无限放大,并加以整合。这样,痛点集中了,用户自然就会逐渐爱上这款产品。

    但是,仅仅让用户有痛点还不够,还需要让用户对产品产生喜爱之情,因此包括为用户推送的知识、界面视觉呈现、内容提示,这些可以做到个性化体验的功能在每个用户的手机上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就不仅仅解决了用户的痛,还让用户感觉很贴心,就是接下来的“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