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80分的产品已经很好了,但是用户的要求就是满分产品,这一点全市场的人都已经明白了。但是到底怎么才能做到却很难说,其实所谓极致,就是经常说的“不疯魔,不成佛”,如果不能把自己逼疯,如何能把对手打倒?

    用户意识来源于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思想,现在大多数的产品经理都已经认同并接受了这种思想意识。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开始重视用户研究,开展用户调查,模拟用户使用场景,然后从用户角度去设计产品,使得产品的设计和体验能够更加忠实于用户。用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产品经理闭门造车的现象,推动了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快速发展。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让用户满意了,他们才会购买你的产品。

    参照用户体验的要求,产品经理设计一款产品大致有两个思路:一个是我们常常提到的“痛点”思路,即用户在生活中的不便利,希望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解决;另一个则是用户在生活中本身是没有需求的,或者说这种需求无论从强度还是从广度来讲都不是很高,而产品经理设想开发出一款产品后,会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用户体验越好,就越容易聚集用户。互联网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分享,而产品在这其中扮演着平台的作用。所以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产品很难面向用户收费。国内很多开发团队惯用的商业模式是产品免费使用,然后通过积攒用户量来带动广告收入,因此也只有产品的用户量达到足够的量级后,才有盈利的可能性。然而,单纯的付费产品在国内很少见,因为想要用户直接付费确实很难。

    在这一点上,很多产品经理都已经认识到,却无法做到。这是因为很多产品经理在处理这些细节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如何把产品做好,而不是如何让用户感觉很好。要想用户感觉好,首要条件就是将任何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果细节没有做到位,显然不足以把自己逼“疯”,也就无所谓把其他人逼“死”了。

    我们最有可能因长期被许多细节的精益求精所折磨而“疯”,也就是说,一款好的产品,必须是细节处足够好。我们往往认为用户没有感知或者不懂互联网,实际上,用户远比我们想象中感知得更为具体和细致。

    很多经典的产品和功能都因此而来。每一个改变都是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一款产品只有一处细节好,就很容易被其他产品抄袭或者复制,但是如果产品的每一处都恰到好处同时又具有完整性,便不再惧怕抄袭。不仅如此,在原有的基因下,即使遇到抄袭,也有对应的解决方法。

    说到从细节做起,对产品来说,不管是具体到哪一个部分,都需要对产品严格要求到一个苛刻的境界。在互联网手机行业,有两个标准的典范,一个是小米手机,另一个则是魅族手机。对于用户来说,两者都是极致的体现。有多么重视用户对每一个小功能的需求,就能做到在每一个地方多么极致。

    而在把需求落实为产品的过程中,产品设计者需要把用户的需求细分到每一个功能点,然后把各个功能点连接成自始至终的一条线以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这一条线还要求产品具有整体性。也许,作为产品设计者,会觉得自己的产品很棒,但是用户却没有发觉产品的独特之处。互联网带给人们很多的便利,但是用户对产品的感知也会逐渐变得麻痹,一款非极致的产品是很难打动用户的。不仅仅是互联网产品,就连线下的实物也由于越来越多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出现同质性问题严重的情况。对于这种差别逐渐减小的产品竞争,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细节,就容易在细节处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