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0年,一本名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书红遍互联网,让产品经理一瞬间成为一个看起来可以改变世界的职位。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精髓,就是从每一个细节寻找解决方案。
对于产品来说,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足以使整个产品看起来不协调。而对产品经理的基础要求则是:把自己当成用户。正是因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所以首先要站在用户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宣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不是说人人都能做产品经理,是在传递一种产品理念,或者称为产品意识,它对人的要求是: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能够从产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用做产品的思维来开展整个工作。
如果产品经理本身没有足够的热情,那么产品的吸引力肯定有限。一个无法成为自己产品“死忠”的产品经理,不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产品的设计者出于个人好奇心或职业需要可能会去尝试一些新的产品,但这多半是工作需要而非自身的需求,看得多不代表做得好。在体验一段时间之后,抛开了工作的意义,产品设计自然也就回归到了一个用户的角度,这时候发现自己对这个产品根本就不感兴趣,如果没人提醒的话,甚至都会把它忘记。这就是产品的悲哀。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如果无法喜欢上自己的产品,自然就无法知道真正要改进的是哪些地方。
当然,非创业初期的人加入到一个产品中,往往会说一个产品面向的受众不是自己。这种例外的情形并不多,大多时候,产品设计者本身是属于产品面向的受众的。当用户的强需求越来越难寻找时,只有创造一些能让用户的生活更简单、更便捷或者提供了更多信息的产品,才能吸引用户。若在产品设计中,设计者本身也与用户一样感受到产品的便利,或给自己的生活确实带来非常大的益处,他才会感受到产品的价值,也才会爱上自己所创造的产品。
很多产品经理容易产生“用户很傻”的想法,其实,用户在对产品的理解上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只是在很多简单的问题上容易“犯傻”,因此,对于高级的动作和创新点,用户的感知拥有绝对的辨识度。
用户不会帮助我们试错,但是能够帮助我们体验整个产品。用户很少会购买64GB内存的手机,不会和产品设计者一样装几百个APP,更不会研究自己使用的产品在整个行业中占据怎样的地位。用户也不会去帮助产品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对用户来说,用着好就没有问题。另外,用户真的不知道他们要什么,只知道他们不要什么。
尽管我们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但是只能解决个别问题的不是产品经理,真正的产品经理需要比用户更专业,同时比用户更有协调能力。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产品思维解决一些小问题,但是论及在宏观上把控产品,用户依然显得很弱。毕竟,用户不是产品的核心创造者,他们了解产品的来龙去脉其实一点价值都没有,解决产品的问题也毫无意义。产品经理是众多用户的集合。
所以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实则是对产品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能够想到的,产品经理都需要想到。而解决用户所不能发现的矛盾与问题,则是产品经理的职责。
那么企业要怎么做,才算是真的做到产品至上并且理解用户了呢?
首先,不要错过每一个改善的机会。用户的反馈肯定是不容忽视的。很多产品设计者埋首于产品,能看到、听到的也是片面之词。对于产品设计者来说,这是最大的弊病。在产品发行期内,要读懂用户的想法,了解用户对产品的评价。如果一款产品连用户评价的渠道都无法打通,那么有两种可能:一是用户对这个产品压根无感;二是有感,但没有方便快捷的反馈通道。对产品来说,用户的每一个要求就是每一次改善的机会。
其次,迁就更多的用户。用户给出的答案往往会让产品设计者抓狂,原因是当产品受众多了以后,很多产品的功能改进会引发更大的震动:很多人喜欢新功能,也有很多人不喜欢新功能,也有人持中庸态度。这时候,产品设计者会陷入一种疑问:产品的改进是否正确?其实,这时的解决方法是,跟进用户反馈,核实新功能被接纳的程度,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如果用户是因为新功能不足而不喜欢这款产品,那么就改进新功能;如果用户对新旧功能都不满意,则需要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如果用户都中意旧功能,则应该放弃新功能,给用户更好的解决方案。
最后,让产品的改变具有焕发感。用户在看到产品的改进时,如果对整个产品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则说明这款产品真的成功了。如果用户对改变的反馈是依然不好,那说明还没有理解用户的需求,或者解决方案存在问题。